上個月參加一個讀書分享會,分享的過程談及“什么是好書”這個話題眉踱,我是這樣理解的:一本好書往往給人兩種閱讀體驗挤忙,舍不得讀完或者想一口氣讀完。它不經(jīng)意間將人情景帶入谈喳,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册烈。很早之前就聽說這本書,但這本書不是自己買婿禽,而是家教小朋友的家長送的赏僧,好書的獲得真是個意外。
周末兩天谈宛,我找了個安靜的咖啡館次哈,細細體味作者筆下的世界胎署。我不能很準確地說《皮囊》是不是一本小說或者一部自傳吆录,但我知道它訴說著80后作者成長路上遇見的人和聽說的故事。我想琼牧,一個有故事的人恢筝,寫這么一本書,肯定是傷心的巨坊。因為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撬槽,都可以通過敲打的字句,直接趾撵、完整地傳達到內(nèi)心侄柔,這個回憶的過程是傷痕累累的共啃。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暂题、流血移剪、結(jié)了疤、留下疤痕薪者,然后依舊敏感著纵苛,讓每一次跳動都如同初心,也挺好言津。
《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南方風味十足的小鎮(zhèn)里攻人,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悬槽,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zhèn)街道的高齡老太怀吻,卻在不經(jīng)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陷谱,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烙博,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烟逊≡埽”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宪躯,她說的這句話正好點明了《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乔宿,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jīng)歷各種風吹雨打访雪,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详瑞。
阿太的去世,給作者內(nèi)心巨大的沖擊臣缀,我想這也這一整本書讀來悲情的主要原因坝橡。書中作者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的人和事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精置、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计寇、被小鎮(zhèn)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母親執(zhí)拗建起的房子脂倦、神明朋友.....透過文字番宁,我看到別人眼里的“他人”。作者在后序說道赖阻,理解是對他人最大是善舉蝶押。當你坐在一個人的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火欧,看得到各種復雜棋电、精密的境況和命運茎截,如何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赶盔、做法稼虎、長相,這才是理解招刨。所以這世界上較為和諧的事霎俩,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各自的體系里活出自己的模樣,這么理解應該是沒有錯沉眶。
大概是閩南文化跟廣西文化有相似性的原因打却,文中讀到母親對神靈的信仰,多次去寺廟做義工只為了能讓父親的靈魂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寧的內(nèi)容谎倔,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柳击,想起他們的信仰,想起他們持家的艱辛與努力片习。記得只要是節(jié)日捌肴,父母都愿意去祈求神靈保佑,保佑家庭和睦藕咏,保佑后代成才状知,保佑家里人身體健康。這樣的信仰讓父母親在無數(shù)次的打擊之后孽查,仍能用肩膀撐起一個家饥悴。以前我和弟弟對父母親這樣“迷信”行為嗤之以鼻。年少的我們義正嚴辭地斷言這個世界沒有神靈也沒有鬼怪盲再,一切對神靈的崇拜都是屬于封建主義思想西设。但是外出求學這幾年,我才明白答朋,神靈是否存在并不那么重要贷揽,心中是否有信仰才更加重要,有信仰的人比起沒有信仰的人梦碗,在面對各種苦難時會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禽绪。這是《皮囊》這本書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叉弦,大概每一個人都需要信仰需要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脫......
《皮囊》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丐一,過著怎樣的生活本身沒那么重要藻糖,重要的是內(nèi)心是否滿足淹冰,靈魂是否清澈,要看到別人巨柒,要看清自己樱拴∧埽可惜,大千世界晶乔,熙熙攘攘珍坊,有多少人能夠探尋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好在正罢,我們還懂得反思阵漏,懂得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