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先來告訴你一個延續(xù)了兩百多年的契約抢韭,了解什么是“契約精神”。
200多年前(1797年)恍箭,有一個名叫St Claire Pollock的5歲小男孩刻恭,跟父親去山上放牧,途中扯夭,孩子一不小心失足墜崖鳍贾,導致身亡。
父親在悲痛之余交洗,在自己的土地上骑科,給兒子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墳墓。為了不讓失去兒子的痛苦時時折磨自己构拳,孩子的父母決定咆爽,賣掉全部土地,遷移到遠離兒子1000多公里的地方居住置森。在轉讓土地的契約里斗埂,孩子的父親對土地的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土地雖然以后歸你所有,但孩子的墓地必須完整保留下來凫海,不能私自拆遷和鏟平呛凶,要讓墓地永不毀滅。新土地的主人答應了行贪。后來漾稀,這片土地輾轉賣了很多次,更換了很多主人建瘫。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遺忘崭捍,但孩子的墓地卻依據(jù)一個又一個的買賣契約,依次傳給了土地的下一位新主人暖混,被完整無缺地保存了下來缕贡。100多年前(1897年),格蘭特總統(tǒng)逝世拣播,美國政府選擇安葬小男孩的地方晾咪,作為格蘭特總統(tǒng)的墓地。但是贮配,美國政府不僅沒把小男孩的墳墓遷移走谍倦,還把孩子的墓地重新予以修建,讓他和總統(tǒng)永遠毗鄰而居泪勒。
20年前(1997年7月)昼蛀,在格蘭特總統(tǒng)墓地建成的100周年紀念日宴猾,美國政府決定對格蘭特總統(tǒng)墓地重新修整,而此時叼旋,也正是小男孩去世200周年紀念日仇哆,政府在修整了格蘭特總統(tǒng)墓地的同時,也修整了小男孩的墓地夫植。時任紐約市市長的朱利安尼讹剔,特地為小男孩題寫了碑銘:“人生下來就充滿了煩惱。他的到來猶如一朵美麗的鮮花详民,卻很快地凋謝了延欠;他的匆匆離去,則像一道閃亮影子沈跨,仍在繼續(xù)發(fā)光由捎。”
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饿凛,在祭奠格蘭特總統(tǒng)墓地時說:“雖然小男孩只是一位平民的后代狞玛,但他也應享受和總統(tǒng)一樣的待遇。因為笤喳,他的墓地屬于他的私人領域为居,是永不可毀滅的,誰也沒理由剝奪他安臥在自己領域的權利杀狡。”這就是源自清教徒的契約精神贰镣。一旦雙方立約呜象,不管發(fā)生什么,都會按照契約中的規(guī)定守約碑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