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瓷器一直都以“紫口鐵足”宣增、“金絲鐵線”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無數(shù)陶瓷愛好者的目光。
但有關傳世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和確切生產(chǎn)年代一直都沒有定論矛缨,因而也造成了多年來哥窯瓷器身世的謎團爹脾。
近期,故宮博物院舉辦哥窯瓷器專項展覽箕昭,精美絕倫的哥窯藝術品不僅引人入勝灵妨,更是牽出了他背后封存千百年之久的故事:
典故中的哥窯
01
公元135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
一天,杭州的古玩街市上人頭攢動落竹,一個身穿青灰色長衫的書生正閑庭信步泌霍,不時左顧右盼。
忽然間述召,他停住腳步朱转,一件香鼎映入眼簾蟹地。他心中竊喜,這不正是“哥哥洞窯”嗎藤为!
他遲疑片刻怪与,似乎在思考著什么,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后最終還是買下了這件香鼎缅疟。
回到家中細細品玩分别,香鼎看上去質(zhì)地猶新,可觀察釉色又很瑩潤存淫,給人一種年代感耘斩。
孔齊心中忐忑,于是桅咆,他拿出手機將器物拍照并發(fā)送給在遠在宜興的好友王德翁括授。
王德翁打開微信一看,此器確有來頭轧邪,但僅憑照片又不敢妄下結(jié)論刽脖,萬一鑒別有誤豈不壞了兄弟情義。
細心的王德翁只是告訴他:如今有很多哥哥窯器物和以往的官窯器很接近忌愚,必須仔細分辨才行曲管。
這段親身經(jīng)歷記錄于孔齊自己的作品《至正直記》中,并作為最早的有關哥窯的記載流傳下來硕糊。
這段記載透露給我們的信息:
“哥哥窯”或“哥哥洞窯”都是至正年間人們所共知的窯器名稱
哥哥窯(哥哥洞窯)器物在至正年間還在生產(chǎn)
他和官窯很類似院水,并且有古今之別
02
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
當時古董圈的大咖曹昭,根據(jù)自己多年見聞并查閱諸多論文著作简十,終于寫成了我國古器物的第一本專著《格古要論》檬某。
他在書中提到:“舊哥哥窯”釉色青,色調(diào)濃淡不一螟蝙,具備“紫口鐵足”的特點恢恼,如今少見。
批量出現(xiàn)的哥窯器物是元朝末新燒的胰默,胎土粗糙场斑,釉色也不好。
但曹昭原文或有疏漏牵署,“舊哥哥窯出”后面有空缺漏隐。在后世其他版本的《格古要論》中,在“舊哥哥窯出”后面故意注明空缺奴迅,以示不明青责。
也就是說,明初已經(jīng)認識到哥哥窯有新舊之分,而且已不知道其產(chǎn)地脖隶。
03
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二月)
明成祖朱棣外出北巡扁耐,由兒子朱高熾(后來的明仁宗)監(jiān)國。
朱高熾和父親朱棣迥然不同浩村,他性格儒雅沉靜做葵,平日喜好讀書占哟,重視文人階層心墅。
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也酷愛古董榨乎!
在他做皇太子時曾經(jīng)6次監(jiān)國怎燥,1409年是他第一次監(jiān)理朝政。
“老爸不在家蜜暑,終于能由著性子玩兒一把了”
自己心中多年的夢想如泉涌般迸發(fā)铐姚,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復制哥窯器!”
當時他身邊的一位馬仔王汝玉非常支持老板的想法肛捍,并且積極鼓勵他:“殿下陶之則立成隐绵,何不可之有?”
朱高熾隨即命令御窯廠攻克技術難關拙毫,復制古哥窯器物依许。他們很幸運,在此后不久就成功仿制了哥窯器缀蹄。
這段典故記載于明弘治年間成書的《皇明紀略》峭跳,作者曾是當時四川的一位地級市市長皇甫錄,因天災人禍被彈劾缺前,解甲歸田后成為了一名專職作家蛀醉。
這段典故告訴我們:
哥窯在永樂七年以前很久一段時間就停止生產(chǎn)了,也無法得到其作品衅码,就連明仁宗都要想辦法復制拯刁。
另外,第一次出現(xiàn)了“哥窯”的說法逝段,已不再是以往的“哥哥窯”垛玻、“哥哥洞窯”。
哥窯產(chǎn)地的記載
01
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
出身魔都的一位正部級官員太常卿陸深惹恃,寫成了著作《春風堂隨筆》夭谤。
書中描述了他對哥窯的認知:
淺白色,釉面有斷紋巫糙,稱作“百圾碎”朗儒。宋代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兩醉锄,都是浙江龍泉縣人乏悄,負責管理龍泉琉田窯。
弟弟燒制的青瓷如美玉恳不,逼格很高檩小,類似官窯。哥哥燒制的青瓷色淡烟勋,稱作哥窯规求。
02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
風靡一時的刊物《七修類稿續(xù)稿》正式發(fā)行,書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哥窯和龍泉窯都出自浙江龍泉縣卵惦,南宋時有章生一阻肿、生二兄弟,他們各自負責一個瓷窯沮尿,哥哥管理的叫做哥窯丛塌,弟弟管理的稱作龍泉窯。
產(chǎn)品都是青瓷畜疾,顏色濃淡不一赴邻,器物底部一圈兒都呈鐵色,在以前這叫做“紫足”啡捶,如今很少見到了姥敛。
只有制作精致,釉色純凈的產(chǎn)品才是最珍貴的届慈。哥窯的特點是表面有很多斷紋徒溪,叫做“百圾破”。至今金顿,龍泉市一帶的人還稱其為章窯臊泌。
不僅在嘉靖年間,此后明清流傳的很多文獻都有類似的描述揍拆,內(nèi)容大同小異渠概,都認為哥窯的產(chǎn)地在龍泉縣,燒制于龍泉窯嫂拴。舍爺在此不一一列舉播揪。
就拿部級干部陸深來說吧,他還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筒狠、書法家猪狈,但他畢竟不是古董鑒賞家,而且他描述的也是三百年前流傳的故事辩恼。
既然是隨筆雇庙,陸大人也許只是道聽途說谓形,這其中不免會產(chǎn)生不實之處。
窯址發(fā)掘 端倪初現(xiàn)
01
光陰飛逝疆前,一不小心流轉(zhuǎn)至改革開放的90年代寒跳。
199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杭州鳳凰山下發(fā)現(xiàn)了名為“老虎洞”的窯址竹椒。由于常年燒制瓷器童太,這里堆積了好幾層瓷器碎片和生產(chǎn)工具組成的“文化層”。
就像芝士漢堡一樣胸完,一層壓著一層书释,并且能清楚的反映每一層的早晚關系。
其中的元代晚期地層中出土有傳世風格的哥窯瓷器碎片舶吗,還伴隨有八思巴文“章”姓窯具一起出土征冷。
八思巴文:1269年元朝“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誓琼,八思巴文中的百家姓推行時間在1325年之后。
這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肴捉,傳世哥窯瓷器可能產(chǎn)于杭州老虎洞窯址腹侣,時代應該在元代后期。
并非很多文獻所說的龍泉縣齿穗,或者龍泉窯傲隶,這種說法應為古人以訛傳訛,但章氏燒制哥窯瓷器并非無稽之談窃页。
02
就跟去醫(yī)院照CT跺株、核磁一樣
此后不久,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哥窯瓷片”被帶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做了成分化驗脖卖。
結(jié)果顯示乒省,哥窯瓷片的胎釉化學成分及顯微結(jié)構(gòu),和北京故宮提供的傳世哥窯畦木,以及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哥窯瓷片很接近袖扛。
也就是說,所謂傳世哥窯和元大都出土哥窯瓷片十籍,可以認為就是元代老虎洞窯址燒制的蛆封。這個結(jié)論有效補充了老虎洞窯址出土哥窯瓷片的結(jié)論。
近年墓葬出土情況
01
公元1351年勾栗,魔都上海
一個出身官宦世家的人物——任明與世長辭惨篱,他被安葬于任氏家族墓地中。
在他的墓室中围俘,家人還特意在一塊磚石上刻出了他的簡歷砸讳。從簡歷上得知机断,他過繼到姑姑家為子,因而改性陳绣夺,曾調(diào)過幾次工作吏奸,做過局級干部……
不過,更為人矚目的是陶耍,他還是元代著名畫家奋蔚、水利專家任仁發(fā)的侄子。他的大伯任仁發(fā)有很多珍貴作品流傳于世烈钞,收藏于如今的各大博物館中泊碑。
也許是家族基因的影響,任明也愛好藝術品毯欣,按照他的囑托馒过,家人將其生前最喜愛的數(shù)件瓷器同他一起長眠于上海青浦區(qū)的古墓中。
這其中就包含8件哥窯瓷器酗钞,而且極具逼格腹忽,與故宮傳世哥窯瓷器風格類似,這些瓷器至少燒造于1351年之前砚作,也就是元代晚期以前窘奏。
并且與哥窯瓷一同被埋葬的還有數(shù)件景德鎮(zhèn)卵白釉瓷、青白瓷葫录,以及龍泉窯青瓷着裹,這些瓷器都是典型的元代風格。
也有理由相信米同,這些哥窯瓷器是南宋官窯器隨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骇扇,因為老虎洞窯址的“芝士漢堡”層中最早一級地層處于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瓷的生產(chǎn)階段。
而且這8件哥窯瓷器中面粮,有的外觀特點和官窯很接近幾乎無法區(qū)分少孝,這也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官哥不分”現(xiàn)象。
上文所述但金,孔齊的好友王德翁其實也是困于“官哥不分”韭山。而任局長的哥窯藏品正是處在老虎洞修內(nèi)司官窯和哥窯的過渡階段。
02
公元1371年冷溃,四川
金鼓連天钱磅,天昏地暗,一場明軍與元軍的血戰(zhàn)正在上演似枕。
嗖的一聲盖淡!一塊邪惡的飛石擊在明軍大將汪興祖的身上,將軍應聲倒地凿歼,頓時血肉模糊……
將軍的尸體被“復興號”特快馬車連夜運往南京褪迟,安葬于中央門外的土丘上冗恨。為了表彰他東征西戰(zhàn)的功績,顯赫的身份自然不必說味赃,就連墓室都是四居室上下兩層的復式公寓掀抹。
墓室中出土了很多珍惜文物,其中也包括11件哥窯瓷器心俗。
這些哥窯瓷器釉色不一而足傲武,有的呈淺青色泛黃,有的正如上文陸大人所講的“淺白色”城榛。
但這些哥窯瓷器和任明的哥窯有些差別揪利,釉色和開片紋特點不盡相同,隨葬的時間也較之完了20年狠持。
這也許就是古董大咖曹昭所說的批量生產(chǎn)疟位、元末新燒、釉色也不好的一類哥窯器喘垂。
以汪將軍的功名地位想要隨葬更為精美的瓷器應該不成問題甜刻,至少不會比魔都的任局長差吧。
但事實并非如此王污,這應該是哥窯瓷器的制作水平或工藝特征在汪將軍下葬之時又發(fā)生了變化罢吃。
回到古人的記憶
01
公元1591年(萬歷十九年)
杭州西湖畔一個原本幽靜的山莊,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的水泄不通昭齐,保安還在盡力維持現(xiàn)場秩序。
有的人還在焦急的等待矾柜,也有人拿起手機無聊的在翻看著什么……
原來阱驾,這里是大明朝著名影視編劇兼詩人、養(yǎng)生學家怪蔑、鑒賞家高濂的讀者見面會里覆!
他的巨著《遵生八箋》出版了,全書共分為八個分冊缆瓣,其中一冊《燕閑清賞箋》匯集了他對各種古董器具的鑒別及賞玩認知喧枷。
也正是這本書的問世,才使得明朝古董圈兒對哥窯的認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弓坞。
高濂在文中指出隧甚,官窯和哥窯特征基本相同,官窯瓷器是官方掌控的渡冻,燒制于修內(nèi)司窯戚扳,窯址在杭州鳳凰山下。
瓷土類紫色族吻,所以器物底足呈現(xiàn)鐵一樣的顏色帽借,在燒制過程中釉水往下流導致器物口部釉薄珠增,所以微露出紫色痕跡。這就是當時所說的“紫口鐵足”現(xiàn)象砍艾。
哥窯是私人承包經(jīng)營的蒂教,瓷器制作原料也在鳳凰山下,但瓷釉的質(zhì)量不如官窯的好脆荷。
02
公元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
時隔六載凝垛,又一部名人佳作《廣志繹》正式發(fā)行了,作者是大明朝頭號旅行家简烘、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苔严。
在萬歷朝,各大V都爭相報道他的事跡孤澎,就連標題出現(xiàn)他的名字届氢,也時常成為10萬+的爆款文章,龐大的粉絲數(shù)量自然不必多說覆旭。
由于王士性常年在各地衙門當公務員退子,工作之余不忘祖國大好河山,游遍五湖四海型将,將所見所聞寂祥、民風物產(chǎn)集成大作《廣志繹》。
重點來了七兜,《廣志繹》當中同樣記載了他對哥窯的理解:
官窯丸凭、哥窯都是在宋代燒造于杭州鳳凰山下,特征是“紫口鐵足”腕铸。后來因為胎土原料開發(fā)殆盡惜犀,之后就不再生產(chǎn)了。
王士性再次肯定了高濂的說法狠裹,兩人都認為哥窯產(chǎn)于杭州鳳凰上虽界,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征。
這就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化驗結(jié)果不謀而合涛菠,都論證了哥窯瓷器產(chǎn)于杭州鳳凰山莉御。
結(jié)合鳳凰山老虎洞窯址的考古挖掘報告來看,哥窯瓷器就是南宋官窯瓷器繼續(xù)在元代燒制的產(chǎn)品俗冻。
或許由于制瓷原料的短缺礁叔,加上元末戰(zhàn)爭的襲擾,導致哥窯產(chǎn)品最終停燒言疗。
彼時晴圾,原版的哥窯瓷器質(zhì)量已經(jīng)下降,這就佐證了曹昭的說法:元末新燒噪奄,質(zhì)量不好死姚。
也難怪明仁宗朱高熾都要仿制哥窯了人乓。
此后,明清歷代官窯作品中都有仿制哥窯瓷器的作品出現(xiàn)都毒,并且生產(chǎn)于景德鎮(zhèn)御窯廠色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