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纸镊,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倍阐?
原來,哲學家是爸爸逗威,兒童是孩子峰搪,對話是哲學式的探討。
可是凯旭,一個孩子概耻,也懂哲學嗎?而且罐呼,哲學式探討的話題可都不算小啊鞠柄,孩子能懂嗎?
于是弄贿,開始翻閱春锋。整本書的三大話題矫膨,其實都和‘我’這個概念有關差凹。從自己這里開始期奔,向外擴展,到人性危尿,生命價值呐萌,到人生意義等。這些如此大而深刻的話題谊娇,居然也可以和孩子展開對話肺孤。看了第一部分話題济欢,就先來談到此的感受赠堵。
對話的第一部分話題,“我與我”法褥。從孩子的一個問題開始延續(xù)出來一個個小話題茫叭,這個最初的問題是:爸爸,為啥什么都有呢半等?
一開始揍愁,居然就是這么一個可能是最大和最難的哲學問題。別看這個問題乍看很奇怪杀饵,但實際上很早就有哲學家專門做了探討莽囤,記得還有本書就叫《世界為何存在》,就是關于這個問題的探討切距。
之后由此問題朽缎,又延展出許多關于“我”的探討。其實谜悟,看著一則則對話饵沧,也沒多么深奧的話語,但不妨礙深刻話題的探討赌躺。其實狼牺,在這些哲學式探討中,我們要學習的除了對話中蘊含的哲學觀點礼患,更要學習去教會孩子一種哲學式思維是钥,一種更高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的方式。而對話的內容缅叠,則更像是給孩子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悄泥,也許現在不能全部明白,但在將來長大過程中肤粱,會在生活中發(fā)芽生長弹囚,結出智慧。
比如其中的“動物的名稱是從哪里來的”领曼,探討之后發(fā)現的一個觀點是:
我們所看到鸥鹉、聽到蛮穿、觸摸到和以為認識到的一切,都是由我們人類命名的毁渗。我們這樣稱呼它們践磅,同時也就認為,它們確實就是這樣灸异。
環(huán)顧四周府适,每樣東西的名字,其實就是一個名字而已肺樟。孩子們是從大人那學習到的檐春,那么最初這些名字又來自哪?也許有些名字背后有著一些故事淵源么伯,也許有些名字也曾更改過喇聊。可是蹦狂,實際上誓篱,就是一些我們用語言,用詞匯命名的名字凯楔,一個標簽而已窜骄。拿掉這個名字,標簽摆屯,這個東西還是依然存在邻遏,如它原來的樣子。
可是虐骑,有時准验,我們習慣了使用名字,卻反而忘了感受存在的真實感廷没『ィ或者根據一個名字,就會輕易下一個判斷颠黎。比如另锋,看到一朵花,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什么花狭归,什么顏色夭坪,很好看啊之類的……”,很少去用心觀賞过椎,感受到一朵花的美好室梅。
又或者,我們總是無意識的做著貼標簽的行為,并帶著深深的傲慢與偏見亡鼠。比如對孩子赏殃,我們有多少標準在那等著他呢?
然后沿著這個觀點繼續(xù)拆宛,又發(fā)現:
我們如何為事物取名嗓奢,會影響我們對它的看法讼撒,以及在我們身體上會產生什么樣的感覺浑厚。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我們容易產生傲慢與偏見吧。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刻板印象”根盒,講的就是我們會因為一個標簽而產生的判斷钳幅,比如對某些地方人的偏見。
所以炎滞,孩子敢艰,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业簿,要保持獨立思考喝峦。要警惕自己掉進因一個標簽样傍,一個名字而產生的誤解中璃赡。
再然后陨享,我們發(fā)現:
其他生物的感覺和思想托启,我們只能是猜測而無法知道渊涝。
這個道理看似很簡單谎替,真正做到卻不容易扼睬。不同人有不同的思想逮栅,你不是他,你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推導他窗宇。
所以措伐,我們要懂得的是學會理解和尊重。在和他人交往中军俊,觀點的不一致侥加,很正常。我們要學會看到一件事情的更多面粪躬。每個人只是站在一個自己的立場官硝,角度。
可是短蜕,關系中的爭吵氢架,爭執(zhí),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對方朋魔。我們覺得應該如何岖研,不應該如何。為什么對方不能先理解自己……
比如,親密關系中孙援,比如父母對孩子害淤。很多時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拓售,或曲解窥摄。因為,我們很難做到像孩子那么簡單純粹础淤。
最后崭放,回到“我是誰”、“我真的是我嗎”鸽凶,發(fā)現:
我們的“我”更多取決于我們對自己聽到了什么币砂,以及我們對自己知道的事物。
我們的“我”是通過比較而產生的玻侥。
這也許是回歸自我的探索决摧,整個脈絡也層層遞進。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凑兰,陷入困局掌桩,我們也許該回歸內心深處,思考下關于這兩句話姑食。
而這兩個看似很哲學的問題波岛,其實是把我們暫時抽離現實,站到一個更宏大的角度去回看自己矢门。也許盆色,你會在這中間發(fā)下一些線索,獲得一些指引祟剔。
這大概也就是哲學與生活隔躲,其實相互呈現。
好吧物延,所以宣旱,哲學,無關年齡叛薯。孩子有時是大師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