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郡
廬陵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能岩,其范圍歷代均有變化,但核心區(qū)域一直在吉泰盆地萧福,大致相當(dāng)于今吉安市轄境拉鹃。廬陵郡最早設(shè)立于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治所西昌縣,遷西昌縣治于今江西泰和城西1.5千米處膏燕。轄西昌钥屈、石陽、遂興坝辫、吉陽篷就、興平、陽豐阀溶、南野腻脏、贛縣、雩都九縣银锻。吳嘉禾五年(236年)永品,孫權(quán)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击纬,治雩都(江西于都縣東北貢江鎮(zhèn)古田村)鼎姐。
青溪
青溪是南京地區(qū)的一條水系,是三國東吳在建業(yè)城(今南京)東南所鑿東渠更振,發(fā)源于今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西南炕桨,流經(jīng)南京主城入秦淮河,曲折達(dá)十余里肯腕,亦名九曲青溪献宫。年久湮廢,今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实撒。
建業(yè)
建業(yè)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姊途,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都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知态,孫權(quán)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捷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筑城负敏,名叫石頭城贡茅,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并且改秣陵為建業(yè)其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yè)”(另一說為“建功立業(yè)”之意)顶考。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quán)在武昌稱帝妖泄,9月即遷都于此递递,稱作建業(yè)系瓢,為南京建都之始酷麦。
子午道
子午道霎挟,也稱子午棧道。是中國古代审残,特別是漢梭域、唐兩個朝代,自京城長安通往漢中搅轿、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條重要通道病涨。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璧坟。歷代都有修繕和線路變化既穆。東漢及唐時期,均曾一度成為國家驛道雀鹃。
244(蜀后主延熙七年)春幻工,魏大將曹爽率步騎10余萬伐蜀,兵由駱谷黎茎、子午道并進(jìn)囊颅,蜀大將王平曾建議派兵阻截于黃金、興勢山等地傅瞻。黃金在子午道上的金水鎮(zhèn)附近踢代。263(魏景元四年),魏大將鐘會率10萬大軍嗅骄,分從斜谷胳挎、駱谷、子午谷3道伐蜀溺森,會于漢中慕爬。
上郡
上郡最早為戰(zhàn)國時期魏文侯所置(即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間),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獻(xiàn)上郡15縣于秦儿惫,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澡罚,郡治膚施縣(今綏德縣)。西漢肾请、東漢時沿置留搔,郡治未變。漢靈帝末铛铁,因羌胡大擾而遷徙隔显,曹魏時與其他郡縣并為新興郡。
左馮翊
左馮(píng饵逐,輔佐之意)翊(yì)括眠,官名兼行政區(qū)名,漢代三輔之一倍权。漢時將京兆尹掷豺、左馮翊捞烟、右扶風(fēng)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qū)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当船。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左內(nèi)史更名為左馮翊题画,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東北),相當(dāng)于郡守德频。
右扶風(fēng)
漢代三輔之一苍息。秦時主爵都尉,掌列侯壹置,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都尉竞思,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風(fēng),取扶助風(fēng)化之意钞护。治所亦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盖喷。
武鄉(xiāng)
在今漢中市的武鄉(xiāng)鎮(zhèn)。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患亿。
太原郡
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传蹈,治所在晉陽(太原市區(qū)西南汾水東岸)。范圍包括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步藕。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沿用秦置太原郡惦界,郡治晉陽。西漢太原郡下轄21縣咙冗。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沾歪,太原郡仍屬并州刺史部監(jiān)轄,下轄縣仍為21個雾消。
上庸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漢中郡置灾搏,屬荊州,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立润,上庸郡轄北巫狂窑、安樂、武陵桑腮、安富泉哈、微陽5縣。
陸口
陸口位于赤壁市陸水湖出長江口破讨。三國時期兵家必爭之地丛晦,現(xiàn)在為湖北省嘉魚縣陸溪鎮(zhèn)行政區(qū)域。
江州
江州提陶,重慶的古稱烫沙,后又稱巴郡、楚州隙笆、渝州锌蓄、恭州升筏。
房陵郡
房陵郡是今湖北房縣,東漢建安末置瘸爽,治所在房陵縣(今湖北房縣)仰冠。三國魏改為新城郡。
弘農(nóng)郡
弘農(nóng)郡蝶糯,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shè)置辆沦,故址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昼捍。東漢、三國沿置肢扯。
淮陽郡
中國古代郡名妒茬,始于秦朝,曾改為淮陽國蔚晨、陳國乍钻、陳郡、陳州铭腕,其轄區(qū)大小不一银择,中心地區(qū)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西漢時期曾改為淮陽國累舷。建武十五年(39年)復(fù)置淮陽國浩考,封劉延(光武帝之子)為淮陽公,2年后為淮陽王被盈。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析孽,置淮陽國,徙常山王劉昞為淮陽王只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