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柯的《悠悠小說林》里,艾柯講了一個“段子”——
“托馬斯曼把一本卡夫卡的小說借給愛因斯坦泛豪。之后愛因斯坦還書時稠诲,托馬斯曼問他如何侦鹏,愛因斯坦說,‘我讀不下去臀叙。人的頭腦沒那么復雜略水。’”
這位托馬斯·曼就是我們今天這本書的作者劝萤。他更出名的作品是《魔山》渊涝,也是我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之一。
既然托馬斯·曼的大部頭著作不好讀床嫌,那么我們就從他的中篇小說讀起吧——就是這本《死于威尼斯》跨释,今年讀的第25本書。
這本《死于威尼斯》收錄了托馬斯·曼的兩篇中篇小說——同名小說《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厌处。
《死于威尼斯》講述了一個德國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鳖谈,他戀上一個少年,長時間地追逐使他精疲力盡阔涉,染上霍亂缆娃,死于當?shù)亍T谡麄€愛戀瑰排、追逐直到死亡的過程中龄恋,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特里斯坦》以一座療養(yǎng)院為背景凶伙,寫了一個史平奈爾與科勒特揚夫人之間的曖昧關系的故事郭毕。
托馬斯·曼(1875—1955),是20世紀德國文壇最耀眼的巨星函荣,他的作品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显押;他于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一家》傻挂、《魔山》等乘碑。
《死于威尼斯》粗看,貌似是一部的 “耽美” 小說金拒。
德國作家阿申巴赫前往威尼斯度假兽肤。他遇上一位少年,并戀上了他绪抛,仿佛發(fā)現(xiàn)了 “美” 的化身资铡。
阿申巴赫迷戀著少年,注視著少年幢码,但是直到死亡笤休,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在故事的結(jié)尾處症副,阿申巴赫安靜地坐在海邊椅子上店雅,眼里最后一秒是少年回望他的身影政基,懷揣著歡喜的心情阿申巴赫做了一個夢,在夢中闹啦,“秩序”變成了“混亂”沮明。
“就在當天,一個震驚而懷著敬意的世界獲悉了他的死訊窍奋〖鼋。”
這就是《死于威尼斯》的故事梗概。故事簡單费变,但語言的精致摧扇,內(nèi)心的敘述圣贸,美挚歧,情欲,控制和反噬吁峻,讓這篇小說讀完回味無窮滑负。
這本書里第二篇中篇小說——《特里斯坦》,篇幅比《死于威尼斯》稍微短了了一些用含。
標題 “特里斯坦” 一詞有兩個含義矮慕,一指故事中女主人公彈奏的瓦格納音樂,二暗指該故事與上古時期傳說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有關啄骇。
故事地點選在療養(yǎng)院痴鳄。主要劇情是在療養(yǎng)院里中年作家和商人妻子之間的一些 “曖昧”情愫。
故事很平淡缸夹。作家史平奈爾懇求商人妻子迦伯列勒彈奏她鋼琴痪寻。史平奈爾迷戀上了這位女士,他寫了封長長的信斥責其丈夫科勒特楊虽惭,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對他的全部厭惡和反感橡类。科勒特楊憤憤不平地找上門芽唇,把史平奈爾堵得無話可說顾画。最后,迦伯列勒在咳血中死去匆笤。
這個故事 “ 暗示”著些什么呢研侣?是借作家的口控訴這個俗世?還是自嘲思想遠遠大過行動的藝術家的通才谂酢义辕?或亦是揭示藝術被充滿銅臭味的資本的蹂躪與破壞?
這本書里的兩個故事寓盗,還是有一些共性的灌砖。
比如璧函,兩本書男主人公都是作家。
比如基显,他們都是一見鐘情(只是一本書對象是少年蘸吓,另一本書是少婦??)。
比如撩幽,他們的愛戀并不是來自于情欲库继,而是對美的欣賞。
所以窜醉,看完這兩篇小說宪萄,會覺得這是兩篇講述藝術家被 “美” 喚醒,并苦苦掙扎的故事榨惰。
但是兩篇故事走向又不一樣拜英。《死于威尼斯》里的作家走向了死亡琅催,而《特里斯坦》的作家選擇了卑微居凶。
但是他們的矛盾是一樣的——熱切渴望的東西無法屬于自己,而阻撓自己的不是他人恰恰是自身藤抡。
所以侠碧,托馬斯·曼又繞回了(或者說開創(chuàng)了)德國文學的典型特點:矛盾,哲思缠黍。
?
?茨維格在《三大師傳》里弄兜,又總結(jié)過德國文學的特點:
其實某種角度看來,這本《死于威尼斯》挺像茨維格說的那樣“拉夠篇幅的描寫心理”瓷式。
托馬斯·曼其實可以算是20世紀德國文學的第一人替饿,但又有著他們一個罕見的優(yōu)點:好讀。
不管是《死于威尼斯》還是《特里斯坦》蒿往,你能感覺出作者對于文字的駕馭能力盛垦。盡管通過中間的翻譯,還是能感受到文字的無窮無盡的力量瓤漏。
End
公眾號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