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東亭 曲水流殤
——聽沙月老師講《王維的“小我”世界》有感
“溫柔敦厚食侮,詩教也”昂儒。靜心聆聽沙月老師的講座——《王維的小我世界》,坐在寬敞明亮的“東亭講堂”教室內(nèi)愚争,窗外春樹蔥蘢,室內(nèi)老人們姿態(tài)閑適挤聘,心不自由主地平靜下來轰枝。
王維,字摩詰组去,唐代杰出的詩人鞍陨、畫家,尤以山水田園詩聞名从隆,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诚撵。其詩寫意傳神缭裆、形神兼?zhèn)洌粌H享譽開元砾脑、天寶年間幼驶,更將山水田園詩推上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其水墨山水畫特臻其妙韧衣,晚年隱居時所創(chuàng)的《輞川圖》中淡泊超塵的意境盅藻,引無數(shù)后人紛紛開卷臨摹(現(xiàn)存主要有美國西雅圖和日本圣福寺兩個摹本)畅铭。
他諳于音律氏淑,留有《霓裳羽衣曲》的傳說。他晚年參禪悟理硕噩,作品“詩中有畫假残,畫中有詩”,更是“詩中有禪”炉擅,被譽為“詩佛”辉懒,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并稱于詩壇谍失。
評價詩歌眶俩,世有緣于徐增《而庵詩話》的一句言論:“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快鱼,王維是人才”颠印。王維的詩才,不同于李白“對影成三人”的氣韻抹竹、杜甫對格律的嫻熟妙用线罕,勝在詩句間的理趣佛意,勝在詩句雖簡單質(zhì)樸窃判,卻教人每每讀罷钞楼,心情平靜怡然。
若欲參悟佛理袄琳,必先舍身入塵窿凤。王維晚年的透徹,與他生平的際遇密不可分跨蟹,這也是沙月老師在講座開始便拋出摩詰生平故事的緣由雳殊。從早年與玉真公主的相識,到中年對好友孟浩然仕途抱負的沉默窗轩,再到晚年歸隱夯秃,通過沙月老師的講述,將這一個個傳奇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使聽者耳中生趣仓洼,心神往之介陶。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色建。愿君多采擷哺呜,此物最相思”,詩詞賞析之余箕戳,我同老人們在沙月老師的引導下將這首《相思》吟了一遍又一遍某残。平長仄短,音調(diào)高低婉轉陵吸,一首贈予友人李龜年的詩自誦讀者之口逐漸脫離了合誦的大流玻墅,乘窗外的微風落入各自心里那樹紅豆的枝頭。
我因這首詩想到身在異國的朋友壮虫,希望她能在外面闖出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澳厢,自始至終是懷著祝福和些許想念讀的,而從身后傳來的一位老人的聲音囚似,則比我要念得慢剩拢、穩(wěn)了許多。這其中饶唤,不僅有年歲帶來的差異徐伐,也是體會的不同。
沙月老師說搬素,品讀詩歌呵晨,固然需了解其時代背景魏保、創(chuàng)作技巧熬尺,但名篇佳句的妙處,還是在讀罷后那份發(fā)人深思谓罗、引人共鳴粱哼、令人久久不忍離去的余味中。之于詩歌檩咱,則是需要去吟揭措、去唱、去品味刻蚯。
講座便是在這份余韻中以一片掌聲結束的绊含,聽課的老人們依然沉浸在“此物最相思”的唯美意境中。和老人們交流得知炊汹,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東亭講堂”的鐵桿粉絲躬充。退休生活后,這種能夠陶冶情操,又講得輕松有趣充甚、互動性極高的詩詞講座顯然深入人心以政。
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今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伴找,如何老來安樂盈蛮、頤養(yǎng)天年逐漸成為每個老年人關注的話題。老年人應有自己的空間技矮,也該擁有晚年的精彩生活抖誉。大媽們的廣場舞,社會褒貶不一穆役,而文化工作者們則看到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寸五。沙月老師引領竹枝詞學會、楚鳳詩社進入社區(qū)耿币,正是在為這里的老人們營造了一個詩意的空間梳杏,一座心靈的涼亭。
詩詞淹接,不應是詩人們標榜自我的分界線十性,而是愛、是分享與善意塑悼。王維由“小我”悟出“無我”劲适,沙月老師則看到了“大我”。于是厢蒜,心懷敬畏霞势,做一名默默耕耘的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播者。
古有蘭亭斑鸦,今有東亭愕贡,在大美武漢的東湖之濱,一群熱愛詩詞的人們巷屿,正在彈奏一曲現(xiàn)代版的“曲水流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