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轴脐,外婆曾經(jīng)不止一次向我抱怨,說她白天在家根本無法與別人通電話抡砂,只要樂樂發(fā)現(xiàn)她在與別人打電話大咱,會立刻搬來很多繪本要求她立刻講故事,或是在一旁大喊大叫注益,直到外婆迫于無奈掛掉電話后碴巾,她才恢復平靜。
以前我一直把樂樂的這一行為歸結為安全感建立不足丑搔,認為只要多多陪伴她厦瓢,提升陪伴質量就可以有所改善提揍。然而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情況并沒有任何緩解,我開始意識到也許她的行為背后另有目的煮仇。
很多孩子受到錯誤目標和動機的影響劳跃,孩子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使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浙垫,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刨仑。這里孩子的目標是得到關注而不是有所貢獻。
“過度關注”or“適當關注”夹姥?
這兩者的界限非常難以區(qū)分杉武,需要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和全局把握之上。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微妙之感辙售,總結起來以下幾點可以作為觀察參考標準艺智。
1.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當下情境的需要?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覺得被打擾或不耐煩圾亏,極有可能孩子的要求屬于尋求過度關注十拣。
2.孩子自己能否處理他的要求?如果我們不介入志鹃,以你對孩子能力的評估夭问,他能否自己處理好。
3.如果我們給予回應曹铃,對于孩子的認知產(chǎn)生的是正向還是負向影響缰趋?當我們對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是幫助孩子認識到他的能力特性陕见,還是讓孩子覺得他是個無用秘血、沒有能力的人,這都會影響對于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的判斷评甜。
建立滿足感與價值感
在學會了區(qū)分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之后灰粮,如果確認孩子的行為目的是尋求過度關注,又該如何處理和應對忍坷?
樂樂不讓外婆做飯的時候粘舟,我建議外婆把一些簡單的廚房家務,比如擦桌子佩研、洗菜柑肴、剝蛋殼的任務交給她做,讓她也參與到做飯過程之中旬薯。
樂樂用各種方式阻止外婆打電話的時候晰骑,我又給外婆出了個主意,在她下次再次企圖干擾的時候停下來绊序,問清楚她的需求硕舆,留給她專門的完成時間隶症,然后再繼續(xù)完成電話。
后來外婆沒有再因為這兩類事件“投訴”過樂樂岗宣。
孩子尋求過度關注一般有確定家庭地位和尋求價值認同兩類原因蚂会。想要以此來確定家庭地位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吸引父母目光的事件(通常是負面的)耗式,通過這種負向的方式確定父母還在關注他胁住,他在父母心中還沒有失去地位。而想要尋求價值認同的孩子刊咳,則很可能通過反復出現(xiàn)的行為提醒服務“看見自己”彪见。
對于前者,我們可以在他們表現(xiàn)出合作和良好行為時及時給與鼓勵娱挨,幫助孩子重新審視自我余指,重建自我價值體系。也可以多給他們制造一些親自參與和動手的工作跷坝,通過完成任務提升自我價值感酵镜。
而對于后者,我們可以采用肯定后退出的方式柴钻,在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出現(xiàn)時淮韭,對他們的能力予以肯定,如“親愛的贴届,我知道你可以完成”或“我看到你做的很好”靠粪,接著便微笑著退出,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毫蚓。
這些方法不會立竿見影占键,有的甚至還會引發(fā)孩子更為激烈的反彈,但只要我們堅持運用元潘,幫助孩子感受到順應當下情境和事物規(guī)律的重要性畔乙,從而獲得真正成長。
2017柬批,跟著圈媽啸澡,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