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的意義番捂,在于應用,即所謂的“知行合一”江解。
知識這個東西设预,和金錢很像。有些人攢一輩子錢犁河,卻不知道怎么花鳖枕。沒能把這些錢用在提高自己生活品質(zhì)上,全都攢成了晚年時的醫(yī)藥費桨螺。這就好似一個書呆子宾符,看似滿腹經(jīng)綸實則只是紙上談兵,最終免不了一戰(zhàn)即敗灭翔,被坑殺于長平魏烫。不過也有人一昧花錢,透支消費肝箱,卻不多去思考如何掙錢哄褒。正如一個人年輕時不學無術(shù),年長后也就碌碌無為煌张。
百年以前呐赡,信息匱乏,人們“知”少“行”多骏融。同樣的教義链嘀、經(jīng)文被翻來覆去不斷解讀萌狂。幾本詩、書管闷、禮粥脚、樂、孔孟之道包个,我們的帝國便恨不得解讀幾千年刷允。而自21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wǎng)碧囊、社交媒體高度發(fā)達树灶。人們攝取信息和表達觀點的地方不計其數(shù),我們逐漸來到了一個“知”多“行”少的時代糯而。
更具體一點天通,就拿“得到App”來說。這款App提供了一個平臺熄驼,讓老師可以在上面開課像寒,學生(普通用戶)可以隨時選課學習。了解這個平臺的人知道瓜贾,他們做的課程質(zhì)量都非常高诺祸。幾乎每一個精品課程,都有將近20w的訂閱量祭芦,而且價格相比線下課程算是非常便宜筷笨,可以說是良心企業(yè)。
低價龟劲,而且高質(zhì)胃夏,人們就會有“屯課”的沖動。平臺固然好昌跌,但其背后是公司仰禀,最終目的仍然是盈利不是做福利。所以自然而然蚕愤,他們會不遺余力向你推薦新課悼瘾,從而促成你的消費∩笮兀可對于這些“屯課”的用戶亥宿,且不說他們買的課程有沒有用,就這些課程來說砂沛,用戶便會很輕易的掉入兩個陷阱烫扼。
第一個陷阱是,他們會對已購的課程碍庵,產(chǎn)生一種“已經(jīng)學習”或“總會學習”的錯覺映企。這有點類似“屯書”的行為——為空空的書架填滿的書悟狱,多數(shù)一次也不會讀,盡管在買書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幻想”過讀完堰氓。
等用戶們匆匆聽完一門課挤渐,會再次落入第二個陷阱,即“能力的錯覺”(Illusions of competence)双絮。這一概念在《學習之道》和《認知天性》里都有提到浴麻,即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把對概念的理解囤攀,錯誤的當成對技能的掌握软免。就好比很多數(shù)學公式,你明明可以理解整個推導的邏輯焚挠,但遇到實際問題時仍然不會使用膏萧。
同樣也是這兩本書,提到對于這種“能力幻覺”蝌衔,高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所謂的“刻意練習”榛泛。有針對性的對知識進行應用練習,是掌握新技能最有效的方式噩斟。
事實上挟鸠,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你已經(jīng)在應用這個方法了。例如你新搬了家亩冬,從新家到公司這段路程,對你來說就是一段陌生的“新”知識硼身。第一天硅急,你出發(fā)前,會先查一遍地圖佳遂,駕車的時候會開著導航营袜。第二天,你依舊會開著導航丑罪,但開始注意到每個路口變得熟悉起來荚板。第三天,你雖然也還會開著導航吩屹,但你基本上已經(jīng)可以憑自己去認路了跪另,只是偶爾才需要導航的幫忙。一個星期后煤搜,你大概就已經(jīng)可以脫離導航了免绿。
與之相對的一個明顯例子是,如果你每天上下班的同時擦盾,還會捎帶接送你太太或先生嘲驾,那么她或他就會有很大概率仍然不認識路淌哟。因為司機要開車,他們會“被迫”去刻意練習同樣的道路辽故。
稍稍回顧一下昨天說的概念徒仓,叫做“證實偏差”。大意是說誊垢,人們會主動搜集證據(jù)支持自己認可的觀點掉弛,并常常不顧事實如何。那么了解這個知識彤枢,是第一步狰晚,是知行合一的“知”。如何才算是“行”了呢缴啡?
首先壁晒,你明白了你每天接觸的消息來源,很大概率是因為你想看這些信息业栅。比如官員腐敗秒咐、明星出軌、巨賈破產(chǎn)等等。那么你可以在接受這些信息時括尸,甄別哪些是事實侥锦,哪些是媒體斷章取義的觀點。另外雷滋,你還可以有意的去接觸一些你平時不會主動獲取的信息源,比如隨機訂閱一些公眾號文兢,每天花十分之一的時間去閱讀他們晤斩。這樣可以幫助你對已有擬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更新、擴展姆坚。
其次澳泵,在日常和別人的討論中,可以嘗試有意的去“反駁”自己兼呵。放下面子和成見兔辅,爭論時“豁出去”,先承認對方說的對击喂,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维苔,然后再回過頭評價,自己觀點是立場還是論據(jù)懂昂。
這種練習蕉鸳,至少是思考,都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進行。這樣潮尝,我們學到的知識才真正可以“為我所用”榕吼,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PS: 原諒我的標題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