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歷練
朱一平
天下人都知道非竿,中國父母是最寵愛孩子的红柱。愛歸愛锤悄,中國家長在大事面前還是拎得清孰輕孰重零聚。深諳“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訓隶症。只要有條件,就要將孩子放飛出去胁住,但那根風箏線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彪见。
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在澳洲留學企巢,無論是讀大學到研究生或是打工浪规,她是每天都要在孩子睡覺前通電話的誉裆,不管是放學回家還是打工回家足丢,只有女兒到家了,她才能睡得著覺耀鸦。當時沒有微信,國際長途電話很貴洛姑,她也不是富婆。但她省吃儉用也要天天與孩子聯(lián)系一下产徊。她的作息時間都是和澳洲女兒的作息時間同步的舟铜。那時時刻刻的牽掛塘娶,如同那根若隱若現(xiàn)的風箏線,在相隔幾千公里高遠的天空虹曙,在南太平洋上空飄著拉著羈絆著。
“慈母手中線疏哗,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芽偏,意恐遲遲歸”。只要家里有留學生,父母的那種牽腸掛肚,與交通不便的古代母親的惦念之心千古不變奠宜。關心那里的天氣預報,跟隨那里的作息時間,收看那邊的新聞或有關電影電視劇泼差,都是常規(guī)動作滔灶。記得當時兒子在加拿大留學,寒來暑往在太平洋上飛來飛去的那十幾個小時,我的心都沒放下過,只有他落地打來電話報平安,我的那顆跟隨飛機起伏在天空的心才落回到胸腔里伯襟。往后姆怪,一切牽掛都在每周的通話中肥卡,通過那個細細的電話線步鉴,尖起耳朵傾聽他遙遠的聲音揪胃,根據(jù)兒子說話聲調氣息判斷喜怒哀樂和身體狀況。因為一般孩子都是報喜不報憂的氛琢。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喊递,新學年到了,國內的孩子們都開學了阳似,留學生們怎么辦骚勘?去還是不去?不去就呆在家里閑著嗎障般?去就有各種風險调鲸,但人生呢盛杰?難道不都是要經(jīng)歷很多風險才能夠成長起來嗎?所以留學生們還是決定去藐石。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考取了英國某大學的研究生即供。9月份了,新生該報到了于微。他獨自一人從重慶出發(fā)到北京轉機飛到法國逗嫡,又從法國轉機飛到英國,而他在網(wǎng)上預約送他到郊外學校去的司機卻沒有來株依,拖著大包小包的他只好又現(xiàn)場想辦法驱证。終于,從中國到英國大學恋腕,轉輾折騰了20多個小時抹锄,他才到達了學校。求學之路不易荠藤,一切都是歷練伙单。
記得當年我兒子從溫哥華轉機到蒙特利爾求學,遭遇北美大停電29小時哈肖,被困在機場吻育。經(jīng)歷了吃驚著急無助后,明白只有等待淤井。于是在椅子上昏昏入睡布疼,直到來電、直到航班恢復币狠、直到被機場小姐叫醒游两,匆忙中登上了一架飛機,但并不是他買票的那架飛機漩绵,還好器罐,目的地是對的。我覺得兒子開始懂事渐行,就是出國留學后,那時聯(lián)系不便铸董,當面對困難挫折時祟印,只好自己消化自己解決。
侄孫在澳洲讀了幾年書粟害,眼看研究生要畢業(yè)了蕴忆,春節(jié)回上海過年,卻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fā)回不了澳洲悲幅。學校說可以回來套鹅,也可以休學一年站蝠。侄孫性格軟綿膽小,但在大事上卓鹿,他一點都不糊涂菱魔,還是決定要盡快趕回去上學。父母支持他的想法吟孙,于是他借道泰國澜倦,在泰國的賓館呆了14天,再飛到澳洲杰妓,趕上了開學藻治。
前不久從視頻中,我看到莘莘學子戴著口罩巷挥,拿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登上飛機桩卵,奔赴異國求學,覺得他們和他們的父母都好勇敢好有擔當倍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