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童年恰逢抗戰(zhàn)和大革命時期婚陪,曾經(jīng)的殷實人家窮得難以裹腹族沃。
爺爺滿腹經(jīng)綸,中年苦作依舊無力養(yǎng)家,直至累倒病故脆淹,十幾歲的父親只能跟奶奶常空、二伯幾個相依為命。
奶奶心善盖溺,畢竟是大家閨秀漓糙,雖家道中落,鄰里口碑極佳咐柜,卻也躲過了大革命的斗爭兼蜈,算是有個善終。
大伯在父親四歲時隨軍去了臺灣拙友,終是“一別永離”为狸,待一九九二年回大陸僅剩姑母和父親在世,只匆匆一面便回臺北遗契,那里有他的家小辐棒。
二伯在縣林業(yè)局洪門林場做放木排工作,早早的扛起家的重擔牍蜂,工作的危險難以想象漾根,晚年因家庭變故死在荒野,火化后葬在祖山墓地鲫竞,今年清明因征地辐怕,祖墓遷到公墓,朱氏家族的最后一點祖產(chǎn)清零从绘。
二個年幼的叔叔寄疏,一個四歲十個大洋被“賣”去了廣昌,下落不明僵井;一個十五死于狂犬病陕截,那時父親已經(jīng)結婚,和母親一起去找縣委當領導的姑表哥走關系要疫苗批什。因家庭成分和大伯的原因早已被迫斷絕關系农曲,隔窗看到父親來到都沒見面就溜了,父親每每想那年幼的弟弟都會說起這一段驻债。
小叔狂犬病死后乳规,姑母在我家門口哭訴,所有的怨恨都撲向母親合呐,最終姐弟斷交了很多年驯妄。后來我家條件稍好,那些年又開始往來合砂。直到大伯的歸來,因錢猜忌,父母傷心之余放話以后不要來往了翩伪,姑母一家和二伯的孩子因此又斷交了好多年微猖。老年后的姑母想娘家人,父母放棄前嫌缘屹,時不時還會接濟一下凛剥,直到現(xiàn)在。
父母在縣印刷廠工作轻姿,年年都是廠犁珠、縣勞模,對機械有天賦的父親更是地區(qū)勞模互亮,卻因成份問題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一個普通工人犁享。那時的革命運動是常態(tài),一有風吹草動父親有時也會躲避到農(nóng)村姑母家去豹休,姑父是造反派頭頭炊昆,多多少少能有點保護。
九二年舉國下崗威根,父親才五十多歲凤巨,靠一個月九十元錢根本無力生活,開了段時間米行洛搀。還好我們都大了敢茁,退休后的父母終于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兄弟姊妹幾個也都各自有了家庭留美,前些年父母搬進了一塵不染的新家彰檬。這幾年父親雖因腦萎縮,加上腦瘤開刀而逐漸衰老独榴,母親寸步不離的守著父親僧叉。
父親這大半輩子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為企業(yè)為家庭付出棺榔,對子女那種愛也是簡簡單單的從不表達瓶堕。安享晚年的父親身邊充滿著母親的愛,母親和父親的愛也是我們的向往症歇,平平淡淡從無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