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想法景醇。
通篇看下來祷嘶,作者試圖用“易”來把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貫穿起來迹鹅,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自然的,因為儒家早就有“《易》為群經(jīng)之首”的提法。但如果這樣就能說明“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易”的思想和儒家奸忽、道家、佛家都能產(chǎn)生聯(lián)系清笨,關鍵就在于它含義的模糊性和高度抽象性月杉。而一個(或一整套)高度抽象化的理念或思想,也就給后人的隨意曲解留下了足夠的余地抠艾。這個就解釋了為什么有儒家苛萎、道家、法家能流傳后世,卻不會有一個“易家”被后人傳承腌歉,因為它完全融化在其他的學派之中了蛙酪。
一個種思想學說在被后人傳承的時候,能不能大致上保存其原本的框架翘盖,是很關鍵的桂塞。“易”不會作為一種形式和意義兼?zhèn)涞奈幕鴱团d馍驯,道理就在于此阁危。舉個例子來說,番茄和蘿卜都從土里長出來汰瘫,你當然可以說它們帶有土的性質(zhì)狂打,但你不可能再將土從這兩種蔬菜中提取出來。
總的來說混弥,“易”其實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的思想趴乡,它無法落實為一種合理的制度層面的東西(讖緯完全是迷信活動,雖然跟易學有關蝗拿,但無法指導正常的政治生活)晾捏,而任何文化行為卻又能貼上“易”的標簽,但也許僅僅只是標簽而已哀托。所以惦辛,說中國文化是由“易”來貫穿的,有道理仓手,但沒意義裙品。
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脈絡通常,我們認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俗或,各種文帙浩如煙海,倘若要以一種綜觀來概括似乎是不可能的岁忘。然而辛慰,中華文明連綿不絕、從未斷層干像。這其中必有一個輾轉(zhuǎn)相連的發(fā)展傳承帅腌,因此找到其中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