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力量”杭隙,這句話從小時候就灌輸進我們的腦子廊敌,從未停過铜跑。
但到了信息爆炸的如今,知識已經不再是力量骡澈,反而有時會讓我們焦慮锅纺。
1.0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
體驗一:在地鐵上想讀點什么,但不知道讀什么肋殴?在各個平臺之間跳轉囤锉,微信公眾號、簡書护锤、知乎官地、貼吧、博客····不知不覺半個鐘過去了烙懦。
體驗二:想找到自己想看的信息翻了好久沒有找到驱入。有80%的垃圾信息把20%有效有用的信息覆蓋了。
每天有太多的信息通過手機氯析、電腦沧侥、人,涌入我們的大腦魄鸦。如果我們不管青紅皂白地接收,那么將有大量的時間被占用癣朗。而使用時間的方式拾因,將影響我們走向何方。
體驗三:看完一篇觀點新穎的公眾號文章旷余,感覺自己知道這世界前沿的知識绢记,快要走上人生的巔峰了。但是讓你一天后講講文章的內容正卧,卻常常講不出來蠢熄。就好像聽了一個講座后,覺得自己學了很多炉旷,但要你說出學了什么签孔,卻啞口無言。這也是焦慮的原因:記不住窘行。
體驗四:啞口無言的時候想找找以前看過的文章回顧下饥追,卻找不到。
以上的四個體驗說了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
1罐盔、閱讀源太多但绕,不知閱讀什么
2、閱讀源雜,優(yōu)質資源被覆蓋
3捏顺、看了六孵、讀了但記不住
4、要溫習卻找不到文章
2.0理想的閱讀體驗是怎樣的幅骄?
2.1理想的閱讀體驗
2.1.1化零為整劫窒,將各平臺的文章歸于一處
公眾號、博客昌执、簡書烛亦、微博、新聞等等平臺的優(yōu)質文章自動歸于一處懂拾,減少手動收集的次數(shù)煤禽,自動過濾不感興趣的文章,這不僅提高了效率岖赋,更重要的不耗費我們寶貴的注意力檬果。用到的工具--Inoreader
2.1.2便于記錄想法
閱讀中遇到有共鳴的句子、段落能及時高亮或批注唐断,在讀的過程中就留下痕跡选脊,閱讀完畢文章也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回頭瀏覽文章不再感到陌生脸甘。用到的工具--Instapaper恳啥、MarginNote
2.1.3看完即記住
做完的筆記可能就塵封起來了,很多無法重見天日丹诀,那這樣知識怎么能永久的記住钝的,怎么能在想用的時候快速調用呢?理想應該是這樣子的:根據(jù)羅賓斯記憶曲線提醒你記憶文章铆遭,用問答的方式讓你鞏固文章的要點硝桩。用到的工具:Anki
2.1.4由點成面
此方式的閱讀是碎片化的,各篇文章中的觀點是獨立枚荣,需要將閱讀痕跡歸于一處碗脊,方便日后查閱。用文件夾及標簽的方式將分散的各點連成網絡(猶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主題閱讀)橄妆,形成體系衙伶。用到的工具--Evernote
2.2打造閱讀流
目前我對“如何讓知識成為力量”有這樣的認識:知識需經過這四個步驟:收集-整理-內化-分享,才能更大化的體現(xiàn)其力量害碾。
基于理想與認知痕支,打造適合自己的閱讀流
△ 吳建希的閱讀流
此圖是我的閱讀流,是讓知識變得更有力量的流程蛮原。
圖中的工具分別對應:
收集:Inoreader(RSS訂閱工具)
整理:
Instapaper(稍后閱讀工具)
Marginnote(精讀工具)
Evernote(儲存工具)
內化:Anki(記憶工具)
分享:Typora(文章輸出工具卧须,寫下這些字用的就是Typora)
3.0我的閱讀流1.0
為什么是1.0呢?在不斷地實踐中會優(yōu)化閱讀流,就會迭代出2.0花嘶、3.0···
3.1化整為零:Inoreader
3.1.1什么是RSS
先簡單介紹RSS是什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目的是將新聞標題笋籽、摘要、內容按照用戶的需求椭员,“送”到用戶的桌面车海。使用RSS閱讀器,用戶不再需要逐一訪問各個博客站點和感興趣的新聞網站隘击,只需要在軟件上訂閱這些網站的RSS頻道侍芝,RSS閱讀器就會推送相關的信息給用戶(來自百度百科)。市面上有很多RSS工具埋同,諸如:Inoreader州叠、Feedly···這些工具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凶赁。
3.1.2為什么選擇Inoreader
淘了好幾天的RSS工具咧栗,最終鎖定Inoreader,原因是:
可訂閱國外文章虱肄,且不用科學上網
△ Inoreader 訂閱源
可個性化訂閱
個性化訂閱不單單指自由訂閱某一個訂閱源致板,而是可以在某一個訂閱源內部進一步篩選,例如:訂閱了“知乎每日精選”咏窿,再對其設置一個規(guī)則:只推送“知乎每日精選”關于“財經”的文章斟或,那么Inoreader就推送“知乎每日精選”里面與財經相關的文章到你的設備(移動端、PC集嵌、Mac端)
△ Inoreader 關鍵詞過濾設置
有卡片式排版(個人喜好)
打通了IFTTT缕粹,自動化程度更高(雖然沒用到,就單純的喜歡它打通IFTTT功能)
3.1.3Inoreader的不足
1纸淮、閱讀體驗不好:Inoreader確實有很強大的信息抓取能力,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突出:閱讀體驗不好亚享。有些文章篇幅較長咽块,但是很有價值,需要靜下心來精讀欺税,做筆記侈沪。Inoreader滿足不了這個需求。
2晚凿、Inoreader推送的信息是機器根據(jù)我們的想法篩選下來的亭罪,但每天上百條的信息我們也是看不過來的,所以需要在Inoreader上做進一步的篩選歼秽,篩選出真正感興趣的信息应役。篩選很簡單:快速的瀏覽文章的標題和內容,判斷文章是否對自己有用,而不是感覺有用箩祥,將有用的文章一鍵保存到稍后閱讀軟件--Instapaper院崇。
3.1.4Inoreader的定位
1、知識過濾網:過濾掉不感興趣的閱讀源袍祖,而過濾的規(guī)則是自己定的底瓣,所以會更加的適合自己。
2蕉陋、知識收集器:在不改變信息量的情況下捐凭,將信息的出口變小,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找不到信息出處的問題凳鬓。(理想的閱讀體驗1:化零為整茁肠,來自各個平臺的文章歸于一處。)
綜上村视,Inoreader的定位是:具有過濾功能的收集器官套。
附上知乎上關于RSS源大全的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80096
3.2記錄閱讀痕跡:Instapaper、MarginNote
3.2.1什么是稍后閱讀工具
稍后閱讀蚁孔,即是將網頁(文字奶赔、圖片、多媒體)等內容杠氢,通過用戶操作站刑,在網絡瀏覽器及服務器中進行保存,或發(fā)送到指定云存儲平臺及郵箱鼻百,可以滿足用戶的移動閱讀需求(來自百度百科)绞旅。
3.2.2為什么選擇Instapaper
在稍后閱讀工具的選擇上,我的需求是:
1温艇、打通各大平臺因悲,縮短保存到稍后閱讀的時間
雖然使用Inoreader訂閱了各平臺的文章,但總有一些零散又很有用的文章進入我們的視野勺爱,例如公號文章晃琳,簡書的文章。此外琐鲁,如果進行主題閱讀卫旱,在各大平臺搜索信息,這些信息就零散的分布各處围段,能快速的保存顾翼,即提高了主題閱讀速度。
△ Instapaper 主題閱讀
2奈泪、排除干擾适贸,可離線閱讀灸芳,專注閱讀
稍后閱讀不需要有社交屬性,有極致的閱讀體驗就夠了取逾『穆蹋可離線閱讀,就將大部分干擾排除了砾隅。
3误阻、能在文章上做筆記,并且能發(fā)送至印象筆記
△ Instapaper 閱讀做筆記
4晴埂、能把筆記做成Anki卡片
對比了Instapaper和Pocket究反,Instapaper滿足前三點需求,Pocket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稍后閱讀工具儒洛,沒有選擇它的原因是Pocket帶有社交屬性精耐,對“專注閱讀”沒有做到極致。
3.2.3MarginNote與Anki
對于第四點“把筆記做成Anki卡片”的要求琅锻,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稍后閱讀工具有這個功能卦停,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我加多了一個工具:MarginNote恼蓬。對于需要記憶的文章惊完,我會將文章保存為PDF發(fā)送到MarginNote,閱讀文章并做筆記处硬,完成后發(fā)送到Anki小槐,之后Anki根據(jù)羅賓斯記憶曲線提醒我去記憶相關的筆記。
△ MarginNote精讀
△ 從MarginNote保存到Anki
△ Anki記憶
3.3由點成面:Evernote
使用Evernote有一年了荷辕,但一開始對Evernote的定位就有誤區(qū):把它當全能了凿跳,收集、整理疮方、內化都用它來做控嗜。單單收集這個定位就把Evernote變得異常的臃腫,使用體驗極差骡显,甚至有一段時間看到Evernote就煩疆栏,因為里面有太多我沒有掌握的信息,這些信息讓我焦慮蟆盐。
現(xiàn)在將收集、整理遭殉、內化交給更加合適的工具石挂,Evernote則發(fā)揮其最擅長的----儲存。所有閱讀過的文章险污,最后的去向都指向Evernote痹愚,Evernote作為知識庫儲存大量我閱讀過的信息富岳,用文件夾、命名拯腮、標簽標記窖式,將相對獨立的文章聯(lián)系起來,在需要時能快速地动壤、全面地調用出來萝喘。
我的命名規(guī)則是:時間+主題+#相關人物。如:“20170612《知識不是力量》#吳建锨戆茫”
△ 命名規(guī)則
Evernote使用思路也可以寫一篇文章阁簸,敬請期待,哈哈哈哼丈。
4.0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到此启妹,就是我的閱讀流的全貌。閱讀流的打造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醉旦,尋找各種工具組合而成的饶米。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組合,關鍵在于適合自己车胡,要組合出合適的就要問問自己的需求檬输。
知識不是力量,能被應用的知識才是力量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