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甫
關(guān)注
20.025
·
字?jǐn)?shù) 2434 · 閱讀 748
2019-02-02 19:16
所謂道不遠(yuǎn)人油坝、大道至簡澈圈,
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帆啃,
其實并不高高在上努潘,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渤刃,
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贴膘,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刑峡;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洋闽,就是這三句話玄柠、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诫舅,
其中三個最著名的羽利,
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跟儒家學(xué)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刊懈、講究做事的这弧,要求奮發(fā)進取、勇于擔(dān)當(dāng)虚汛、意志堅定匾浪。概括為三個字卷哩,就是“拿得起”蛋辈。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将谊,右邊一個“需”冷溶,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尊浓,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逞频,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眠砾,并且拿到了虏劲、拿對了托酸,就是拿得起褒颈。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励堡,古今之成大事業(yè)者谷丸,須經(jīng)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xiàn)的正是儒家精神应结,所以正是路徑所在刨疼。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鹅龄,望盡天涯路”揩慕。登上高樓,遠(yuǎn)眺天際扮休,正是躊躇滿志迎卤,志存高遠(yuǎn),高瞻遠(yuǎn)矚玷坠,一腔抱負(fù)蜗搔。人生劲藐,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樟凄;小溪只能入湖聘芜,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缝龄,要先立心中志向汰现;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二拐。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服鹅,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百新,成越大的事業(yè)企软,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jīng)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饭望。這個世間仗哨,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铅辞;所以無論如何厌漂,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斟珊。
第三重境界是“眾里尋她千百度苇倡,驀然回首,那人卻在囤踩,燈火闌珊處”旨椒。這說的是歷經(jīng)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堵漱,最終豁然貫通综慎、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勤庐,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fā)”示惊。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人要做的愉镰,就是不斷厚積米罚,等待薄發(fā)。
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丈探,也是事業(yè)成功的完整過程录择。
跟佛家學(xué)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凈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jīng)》所言的“一切有為法糊肠,如夢幻泡影”辨宠,做到《心經(jīng)》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货裹,就是“放得下”嗤形。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弧圆,右邊一個“弗”赋兵,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搔预。不人就是無人霹期,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拯田;人不就是懂得拒絕历造,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船庇。這兩點能做到吭产,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鸭轮?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臣淤,那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窃爷,看水是水”邑蒋。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按厘,心思是簡單的医吊,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別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刻剥。
這樣看待世界當(dāng)然是簡單而粗糙的遮咖,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滩字。但同時造虏,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擾麦箍,這就是放下的心境漓藕。
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xiàn)實擊碎挟裂。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享钞,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栗竖,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暑脆、越來越復(fù)雜,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狐肢、是非混淆添吗,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份名,好人無好報碟联、惡人活千年。
這時人是激憤的僵腺,不平的鲤孵,憂慮的,懷疑的辰如,警惕的普监,復(fù)雜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琉兜,容易變得爭強好勝鹰椒、與人比較、絞盡腦汁呕童、機關(guān)算盡漆际,永無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shù)人都困在這一階段夺饲,雖然糾結(jié)奸汇、掙扎、痛苦往声,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擂找。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浩销;經(jīng)歷了贯涎,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慢洋,看水還是水”塘雳。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普筹,等他看得夠了败明,經(jīng)得多了,悟得深了太防,終于有一天豁然頓悟妻顶,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讳嘱,繁華會變成寂寞幔嗦,那些以前認(rèn)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guī)律里走向其應(yīng)有的結(jié)局沥潭,人間只是無常崭添,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叛氨,只是做自己呼渣,活在當(dāng)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寞埠,我自清風(fēng)朗月屁置;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仁连。這個時候蓝角,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饭冬,是出得來使鹅,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昌抠,是進得去患朱,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炊苫,才是進退自如裁厅、來去隨意。放得下侨艾,是因為看透了执虹、超脫了,所以隨緣唠梨。
跟道家學(xué)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袋励、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当叭、眼觀天地茬故、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科展,就是“想得開”均牢。
什么是“想得開”糠雨?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才睹,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盡量透徹琅攘;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垮庐,盡量順應(yīng)規(guī)律。合起來坞琴,就是要明道哨查,并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剧辐,就是想得開寒亥。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xué)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荧关,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溉奕,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忍啤。
有些人做事加勤,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fēng)俗習(xí)慣,而對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同波。這種“自然”并非道家那個自然鳄梅,而是指混沌、盲目未檩、原始戴尸,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冤狡。
二是功利境界校赤。
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筒溃,雖然未必不道德马篮,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怜奖、損人利己浑测。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歪玲,已經(jīng)超越了自身迁央,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滥崩、公益岖圈、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jīng)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钙皮,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jīng)抵達精神層次蜂科。
四是天地境界顽决。
當(dāng)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导匣,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才菠。這時他就已經(jīng)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贡定,已經(jīng)事事洞明赋访,就像電腦連接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境界缓待,正是道家境界蚓耽。
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旋炒。想開到什么程度田晚,則決定于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国葬。人處平地贤徒,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汇四,世間便能一覽通途接奈。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通孽;站得高了序宦,事就小了。想不開背苦,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互捌、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行剂,盡量往大了走秕噪、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厚宰。
儒家拿得起腌巾、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铲觉,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tài)澈蝙,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yè)撵幽。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灯荧,道為骨,儒為表盐杂,大度看世界逗载。
佛法專題 名家教育觀?
36?
歡迎點贊哆窿,多多益善。
贊賞支持
相關(guān)推薦
易經(jīng)入門基礎(chǔ)知識
閱讀 543
開悟后的人是什么樣子撕贞?
閱讀 10012
22位頂級哲學(xué)家的三個超級名句更耻,看完前3位就失眠了测垛!
閱讀 6353
曾國藩:即使再節(jié)儉捏膨,在這兩件事上也要下血本,錢會自己來找你
閱讀 1599
您積了陰德一定會在身上留下痕跡食侮,看看你有嗎号涯?
閱讀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