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儒家學(xué)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壹甥,要求奮發(fā)進取救巷、勇于擔(dān)當(dāng)、意志堅定句柠。概括為三個字浦译,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俄占?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管怠,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缸榄。人活世上渤弛,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甚带。去拿她肯,并且拿到了、拿對了鹰贵,就是拿得起晴氨。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碉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者籽前,須經(jīng)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xiàn)的正是儒家精神敷钾,所以正是路徑所在枝哄。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阻荒,望盡天涯路”挠锥。登上高樓,遠眺天際侨赡,正是躊躇滿志蓖租,志存高遠粱侣,高瞻遠矚,一腔抱負蓖宦。人生齐婴,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球昨;小溪只能入湖尔店,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主慰,要先立心中志向嚣州;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共螺。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该肴,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藐不,成越大的事業(yè)匀哄,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jīng)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雏蛮。這個世間涎嚼,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挑秉;所以無論如何法梯,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犀概。
第三重境界是“眾里尋她千百度立哑,驀然回首,那人卻在姻灶,燈火闌珊處”铛绰。這說的是歷經(jīng)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产喉,最終豁然貫通捂掰、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曾沈,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fā)”尘颓。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人要做的晦譬,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fā)互广。
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敛腌,也是事業(yè)成功的完整過程卧土。
跟佛家學(xué)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凈的像樊,要求能看到《金剛經(jīng)》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尤莺,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jīng)》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生棍。概括為三個字颤霎,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涂滴?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友酱,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柔纵,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缔杉。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搁料,擺脫私心的困縛或详;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欲望郭计,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霸琴。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昭伸。
如何才能放得下梧乘?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勋乾。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宋下,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辑莫,比如年少之時学歧,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各吨,別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枝笨。
這樣看待世界當(dāng)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揭蜒。但同時横浑,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擾屉更,這就是放下的心境徙融。
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xiàn)實擊碎瑰谜。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欺冀,看水不是水”树绩。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隐轩,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饺饭、越來越復(fù)雜,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职车、是非混淆瘫俊,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悴灵,好人無好報扛芽、惡人活千年。
只是還太脆弱称勋,容易被現(xiàn)實擊碎胸哥。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赡鲜。
人隨著年齡漸長空厌,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银酬、越來越復(fù)雜嘲更,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揩瞪,無理走遍天下赋朦、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李破、惡人活千年宠哄。
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嗤攻,憂慮的毛嫉,懷疑的,警惕的妇菱,復(fù)雜的承粤。于是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容易變得爭強好勝闯团、與人比較辛臊、絞盡腦汁、機關(guān)算盡房交,永無滿足的一天彻舰。
大多數(shù)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jié)候味、掙扎刃唤、痛苦口猜,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透揣,才能出來;經(jīng)歷了川抡,才能明白辐真。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崖堤。
那些保持住本心侍咱、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密幔,經(jīng)得多了楔脯,悟得深了,終于有一天豁然頓悟胯甩,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昧廷,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偎箫,繁華會變成寂寞木柬,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guī)律里走向其應(yīng)有的結(jié)局淹办,人間只是無常眉枕,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怜森,只是做自己速挑,活在當(dāng)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副硅,我自清風(fēng)朗月姥宝;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想许。這個時候伶授,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流纹,是出得來糜烹,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漱凝,是進得去疮蹦,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茸炒,才是進退自如愕乎、來去隨意阵苇。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感论、超脫了绅项,所以隨緣。
跟道家學(xué)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比肄、講究自然的快耿,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芳绩、冷眼看破掀亥。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妥色。
什么是“想得開”搪花?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嘹害。腦袋走就是動腦子撮竿,盡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吼拥,盡量順應(yīng)規(guī)律倚聚。合起來,就是要明道凿可,并依道而行惑折。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枯跑。
如何才能想得開惨驶?哲學(xué)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敛助,所以正是路徑所在粗卜。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纳击,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fēng)俗習(xí)慣续扔,而對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并非道家那個自然焕数,而是指混沌纱昧、盲目、原始堡赔,那些人云亦云识脆、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灼捂,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离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悉稠,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宫蛆、損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的猛。
有的人洒扎,已經(jīng)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衰絮,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磷醋、眾生福祉而去做事猫牡。他們的眼界已經(jīng)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jīng)抵達精神層次邓线。
四是天地境界淌友。
當(dāng)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骇陈,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震庭。這時他就已經(jīng)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你雌,已經(jīng)事事洞明器联,就像電腦連接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境界婿崭,正是道家境界拨拓。
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氓栈。想開到什么程度渣磷,則決定于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授瘦。人處平地醋界,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提完,世間便能一覽通途形纺。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氯葬;站得高了挡篓,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官研、作繭自縛秽澳。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盡量往大了走戏羽、往高了去担神,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儒家拿得起始花、佛家放得下妄讯、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tài)酷宵,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亥贸,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yè)。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浇垦,道為骨炕置,儒為表,大度看世界男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