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
作者:七弦殤
斜風(fēng)吹雨簾輕垂告抄,閑庭柳絮飛打洼。
南柯一夢恍隔世逆粹,遭逢似爛柯。
水繾綣阿浓,云纏綿蹋绽。靜聽落雨聲卸耘。
悲歡譜作曲在心,臨風(fēng)卷簾望鹊奖。
?
青玉案? 琴殤
作者:七弦殤
相逢恨晚惜離別,
盼重逢唱捣,何年許震缭。
來年仲秋再相聚。
巍巍高山党涕,湯湯流水巡社,
吾琴唯君懂。
佳期故地覓知音肥荔,
怔立墳前痛失聲燕耿。
最后一曲為君奏,
曲罷弦斷淀散,琴魄飛散堵第。
吾琴為君絕。
ps:一直以來都比較喜愛古風(fēng)阀捅,恕筆拙针余,希望各位文友能給些建議,讓我改進(jìn)改進(jìn)忍级,同時我也喜好配音伪朽,是個不折不扣的聲控烈涮,有愛好相同的呢,也可以交個朋友戈稿。當(dāng)然因為是業(yè)余愛好不太專業(yè)哈讶舰,不要笑話我哦。還望多多指點般甲,多多擔(dān)待
第一首詞,詞牌來源(小科普)
“阮郎歸”的故事見于《太平廣記》挪略,講述了叫劉晨和阮肇的兩個人,進(jìn)入天臺山去采藥谱煤,因為路遠(yuǎn)不能回家禽拔,已經(jīng)餓了十三天了。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山上有桃樹硫惕,樹上的桃子熟了野来,就躋身險境抓著葛藤到了桃樹底下。他們吃了幾個桃子豁辉,覺得不餓了舀患,身體充實了聊浅,想要下山。用杯取水時弹澎,看見有蕪菁葉流下來努咐,很鮮艷殴胧。又有一個杯子流下來团滥,里面還有胡麻飯。于是兩人互相安慰說:“這里離人家近了拱燃×撸”就越過山召嘶,出現(xiàn)一條大溪弄跌,溪邊有兩個女子尝苇,姿色很美。她們看見二人拿著杯子淳玩,就笑著說:“劉蜕着、阮二位郎君拿回剛才的杯子來了汽馋。”劉晨悄雅、阮肇都很驚訝铁蹈。兩個女郎就高高興興地如舊相識一般,跟他們說:“怎么來晚了呢容诬?”便邀請劉晨沿腰、阮肇跟她們回家颂龙。南邊東邊兩壁各有大紅色的羅織床帳,帳角上懸著金鈴躲叼。上面有用金銀雕嵌的綜橫交錯的花紋圖案交錯企巢。兩個女郎各有幾個侍奉的婢女使喚。吃的東西有胡麻飯、羊脯探孝、牛肉再姑,味道很美找御。吃完飯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女子拿著桃子栖疑,笑著說:“祝賀你們女婿到來遇革!”酒喝到盡興時就奏樂揭糕。晚上,劉晨與阮肇各到一個女郎的床帳里去睡覺揪漩,女郎嬌婉的情態(tài)特別美妙吏口。住了十天,兩人請求回家昂勒,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戈盈。從氣候谆刨、草木情形看,當(dāng)是春天的時節(jié),百鳥啼鳴生兆,使他們更懷鄉(xiāng)思,思?xì)w更苦根吁。女郎就送他們击敌,指點回去的道路讓他們看清拴事。他們回鄉(xiāng)以后沃斤,看到鄉(xiāng)邑已經(jīng)零落,才知道已經(jīng)過了十代了刃宵。后來,劉衡瓶、阮二人黯然返回山下,劉晨再次投入人世娶妻生子牲证,繁衍后代哮针。阮肇則紅塵看破,入山修道去了坦袍。
詞牌《阮郎歸》就取自這個故事十厢,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桃園”捂齐。
第二首詞寫作背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dá)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辛燥;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jìn)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yáng),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jīng)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dān)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fā)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后有稱頌其事,在此筑館紀(jì)念,稱為琴臺,現(xiàn)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2又有說,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fēng)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fēng)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dāng)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xì)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dān)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xì)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dāng)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dá)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dāng)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dá)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dá)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jī),相見恨晚,結(jié)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zāi)剐拊诮?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覓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