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呼蘭河傳 我真的不覺得如茅盾先生所言“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毡惜,她寫這本書時也是寂寞的”
在呼蘭河城里 人們過著刻板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所有人的生活都在一條平穩(wěn)筆直的軌道上 時間碾壓過去是找不到任何可以作為分界點的 在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中 人們保持了封建迷行小市民等諸多習(xí)慣 他們幾乎沒有日常娛樂 嚼嚼別人家舌根聊聊大泥潭子吞沒的生靈看看跳大繩等 是他們僅有的娛樂 他們的生活是寂寞的 但也是安定的 沒有太多欲望 像原始人一樣平靜的經(jīng)歷生老病死
對作者而言 她的童年在呼蘭河城里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和祖父在菜園子里度過的 就我而言 是溫馨的回憶 在冬季 菜園被雪覆蓋 她就在小古董屋子里搗騰 也是很有意思的 但為什么作者幾次在開頭提到“……是荒涼的” 我認為是就童年的親情而言 誠然有愛她的祖父 但書中至始至終感覺在寫祖父后半生的傳記 但其實是作者的童年 只是在祖父愛的氛圍下成長 祖母只是只言片語的提到 也并不是多慈祥 父母則少之又少 母親的什么父親的冷漠 所以 只單單在祖父個人愛的侵染下作者應(yīng)該是寂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