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伊寧
回顧:
今天我們繼續(xù)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泥彤。
阿德勒否定原因論欲芹、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卿啡、提出目的論吟吝,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于人際關系的煩惱。
上周我們讀到阿德勒關于“認可欲求”的觀點和建議颈娜,并向大家講述了M姑娘如何從他人期待中解脫出來的故事剑逃。
不與人比較、不尋求認可官辽、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蛹磺,那我們豈不是要孤獨地生活在這世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同仆?如何實現(xiàn)與社會的和諧共處萤捆?如何獲得幸福?
讓我們帶著這些疑惑開始今天的閱讀俗批。
【01】課題分離:走自己的路俗或,讓別人說去吧
近來,一位朋友正為兒子的教育苦惱不堪岁忘。17歲的兒子已上高二辛慰,正是青春“叛逆期”。
以往只是聽老師反映兒子在班里不夠“上進”干像,雖也有些擔憂帅腌,但因為工作太忙驰弄,與兒子相處時間不多,尚且相安無事速客。
前段時間受新冠疫情影響戚篙,終于有充足的時間來“教育”兒子,沒成想挽封,苦口婆心的勸說換來故意抬杠已球。矛盾一觸即發(fā),家中爭吵不斷辅愿。
朋友一心希望兒子努力學習智亮,考上好大學,將來能找一份靠譜的工作点待。至于興趣愛好什么的阔蛉,應該無條件舍棄。
可兒子卻不愿將全部心力都投入到課業(yè)中癞埠,除了上課和少量練習状原,“不爭氣”地醉心于游戲和樂器。
朋友十分無奈苗踪,眼看兒子成績平平颠区、“前途堪憂”,急得抓耳撓腮通铲。
許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毕莱,一方自認出于“為你好”的善意,應當換來聽從和感激颅夺;一方堅持“要你管”的叛逆朋截,自由選擇權不應被過多干涉。
這樣的困局該如何破吧黄?
阿德勒提出部服,應當首先思考“這是誰的課題”。學習是孩子的課題拗慨,因為學習與不學習產(chǎn)生的結果都是由孩子自己來承擔廓八;而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并放棄興趣,則是對孩子課題的妄加干涉赵抢。
聽起來像是要放任不管剧蹂,但阿德勒給出了進一步解釋。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狀態(tài)的態(tài)度昌讲,但課題分離是指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国夜。真誠地談話、傾聽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短绸、對自己的規(guī)劃车吹、存在的困惑等筹裕,并根據(jù)需要、征得同意后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窄驹。
正如古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朝卒,但不能強迫它喝水”,我們無權強迫他人“改變”乐埠,否則早晚會產(chǎn)生強烈的反作用抗斤,即便對象是我們最親密的人,如子女丈咐、如愛人瑞眼。
在不妄加干涉的同時,也要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與干涉棵逊。關于人生伤疙,我們能做的,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辆影,別人的視線和評價徒像,你無法左右,也大可不必在意蛙讥。
【02】共同體感覺:把對自我的執(zhí)著锯蛀,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課題分離,能夠減輕我們的人際關系負擔次慢,但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失去與他人的聯(lián)系旁涤、成為孤獨且被厭棄的人?那我們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经备?
阿德勒認為拭抬,“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部默,而“共同體感覺”才是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侵蒙。
“共同體感覺”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概念,它包括了從過去到未來傅蹂、甚至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纷闺。聽起來十分抽象,也頗受爭議份蝴。
英文表達為“Social interest”犁功,即“對社會的關心”,追尋“共同體感覺”意即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婚夫,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浸卦。
尋求認可、在意他人的評價案糙、干涉他人的課題限嫌,本質上都是對自我的關注靴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xiàn)。
這是一種反常識的觀點怒医,但不妨思索一下你是否有這樣的時刻——因為“我”的期望未被滿足炉抒,而產(chǎn)生諸如“他怎么能這樣?”的想法稚叹。
在這個意義上焰薄,阿德勒并非是倡導大家與他人失去聯(lián)系,反而是倡導我們主動邁步去面對人際關系的課題扒袖。
不是考慮“他會給我什么”塞茅,而是要思考“我能給他什么”,把他人看作朋友季率,并從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凡桥。
那“宇宙”又該如何解釋呢?
阿德勒所說的“宇宙”是一種抽象的說法蚀同,其本意是希望人們不局限于眼前的共同體缅刽,而能意識到自己屬于多個共同體或更大的共同體,并且在哪里都可以做出貢獻蠢络。
日本最高齡的女詩人柴田豐衰猛,92歲提筆、98歲出版第一部詩集刹孔,聽起來不可思議啡省。
而有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共同體,所以有人因為學習壓力而放棄生命髓霞、有人因戀愛分手而一蹶不振卦睹、有人因退出工作而迅速衰老……
如果他們能夠聽到“更多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關注家庭共同體方库、社會共同體结序、自然共同體……或許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03】橫向關系:“往上爬”還是“向前進”纵潦?
課題分離是出發(fā)點徐鹤,共同體感覺是最終目標,那關鍵路徑是什么呢邀层?
阿德勒提出了橫向關系的概念返敬,即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看做“不同但平等”的關系,而非高低貴賤的等級關系寥院。
阿德勒不僅反對批評劲赠,也不提倡表揚,因為表揚本質上和批評一樣,都是居高臨下的評價凛澎,而非平等的對話泌绣。
那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形成聯(lián)接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了替代方式——鼓勵和感謝预厌。
批評和表揚是基于“認可欲求”的邏輯阿迈,以他人對“好”“壞”的定義為標準。
鼓勵和感謝則是基于“他人貢獻”的邏輯轧叽,是對價值的反饋苗沧。
阿德勒認為存在即價值,提倡將人看作獨立個體炭晒,對他人的存在心懷喜悅和感激待逞,而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
我們應該有平等的意識和自我主張的堅持网严,可以有妥協(xié)和接受识樱,但不存在“沒得選”的人生謊言。
在橫向關系里震束,所有人都在一個平面上平等地向前走怜庸,有人在前有人在后,但無所謂競爭和超越垢村,只是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割疾。
能夠基于橫向關系“向前進”,意味著我們擁有了健全的自卑和被討厭的勇氣嘉栓,擺脫了認可欲求和人際關系的束縛宏榕,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阿德勒關于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完整鏈條侵佃,以課題分離為出發(fā)點麻昼,以共同體感覺為最終目標,以橫向關系為路徑馋辈。
至此已完成《被討厭的勇氣》大部分的閱讀抚芦,書中的哲人在第五夜又與青年發(fā)生了怎樣有趣的對話、我們又能從中得到怎樣的生活智慧呢首有?
讓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燕垃!
【今日話題】
今年分享的內容是否能讓你重新看待自己與身邊人的關系呢枢劝?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故事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