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綱分陰陽
中醫(yī)最為基礎的綱領性辨證方法——八綱辨證犁享。還有針對外感發(fā)熱性疾病為主的六經(jīng)辨證余素、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針對內(nèi)科疾病為主的臟腑辨證炊昆;用以指導針灸臨床的經(jīng)絡辨證桨吊;以及
所謂“八綱辨證”,就是首先要辯清疾病的陰凤巨、陽视乐、表、里敢茁、寒佑淀、熱、虛彰檬、實伸刃,即谎砾。而八綱之中,陰陽為總綱捧颅,故當以陰陽統(tǒng)率表里棺榔、寒熱、虛實隘道。里症歇、虛、寒屬陰證谭梗,表忘晤、熱、實屬陽證激捏。
(一)辨表里
中醫(yī)所講的辨表里设塔,是對病變部位、病變層次的辨識远舅。表里就是陰陽闰蛔。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图柏,筋肉就是里序六;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蚤吹,六腑就是里例诀;六腑五臟相比,六腑就是表裁着,五臟就是里繁涂。實際上,中醫(yī)對表里證的辨識二驰,更加重視的扔罪、更有臨床價值的是在診治外感病時,對病位表里的判斷桶雀。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矿酵,是因為表里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背犯;表里判斷不清坏瘩,導致誤治的后果也會十分嚴重盅抚。?
在表之病漠魏,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妄均,常與氣血不和有關柱锹。?
外邪入侵哪自,正邪交爭,矛盾性質(zhì)屬于敵我矛盾禁熏;氣血不和壤巷,邪從內(nèi)傷,矛盾性質(zhì)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瞧毙。
治表邪胧华,以發(fā)汗驅(qū)邪為首務,多求速效宙彪,所謂“治外感如將”矩动。治里證,以調(diào)和氣血為重點释漆,常須緩圖悲没,所謂“治內(nèi)傷如相”。
表證不解而攻里男图,正氣本在表奮力抗邪示姿,體內(nèi)卻遭毒藥而混亂不堪,邪氣必然乘機而入逊笆,病情也會隨之加重栈戳。里證不和而攻表,體內(nèi)氣血不和难裆,不治里而反攻表荧琼,徒耗正氣,里證更甚差牛。
在表在里命锄,究竟如何判斷呢?
兩條判別的依據(jù)偏化,一是惡寒脐恩,二是脈浮。
惡寒就是怕冷侦讨,不過這種怕冷即便多蓋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驶冒,仍然寒戰(zhàn)不止。但凡見到惡寒的癥狀韵卤,一定說明有邪在表骗污。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沈条。
脈浮就是脈象非常表淺需忿,手剛剛接觸到寸口皮膚,就可以感覺到很強的脈動,用力按下去之后屋厘,脈的力度反而減小涕烧。也是正氣奮起抗邪之象。
(二)辨寒熱
▌病案1?
患者汗洒,男议纯,58歲∫绨患“胃病”近30年瞻凤,在某醫(yī)院行胃腸鋇劑造影,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世杀■旯梗患者于前日晚餐飲少量白酒后,當晚11時許胃脘部突然陣發(fā)性絞痛.向右脅放散.伴噯氣泛酸.口苦口干玫坛,喜手按壓结笨,面青肢冷,身微出汗湿镀,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炕吸。舌質(zhì)紅潤,苔淡黃勉痴、厚膩赫模,脈象弦緊而數(shù)。
這是廣西中醫(yī)學院方顯明老師的一則醫(yī)案蒸矛。這例患者出現(xiàn)的胃痛瀑罗,究竟是寒,是熱雏掠,還是寒熱錯雜斩祭?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患者口苦口干乡话,舌紅苔淡黃厚膩摧玫,脈數(shù),似乎都是熱證的表現(xiàn)绑青。當該患者到某醫(yī)院門診就醫(yī)時诬像,應診醫(yī)生也是根據(jù)上述“熱象”,結(jié)合胃脘痛,向右脅放散的癥狀特點闸婴,診斷為“肝火犯胃型胃痛”坏挠,予龍膽瀉肝湯治療。
但是服藥1劑后邪乍,胃痛加重降狠,伴脘腹作脹对竣,噯氣頻作,納呆喊熟,惡心柏肪,泛吐清涎姐刁,大便不暢芥牌。問題出在哪兒呢?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聂使,患者除了上述熱象外壁拉,有一個癥狀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柏靶。
再結(jié)合一些其他的表現(xiàn)如舌雖紅但潤澤不干弃理,胃脘部疼痛為絞痛,面青肢冷等等屎蜓,可以判斷患者當前出現(xiàn)的疼痛痘昌,其性以寒為主。再有經(jīng)服寒涼藥龍膽瀉肝后炬转,疼痛加重的反應辆苔,可以進一步確診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結(jié)合全身癥狀綜合診斷扼劈,該患者屬寒熱錯雜夾濕驻啤,當前治療當以散寒為主。
▌病案2
楊某荐吵,女骑冗,30歲。初患上腹疼痛先煎,發(fā)高熱贼涩,大便秘結(jié)。病已4日薯蝎。曾用灌腸法通便磁携,反致腹痛、吐瀉良风、手足厥冷谊迄、煩躁不安、面青烟央、脈微统诺。經(jīng)服大劑附子理中湯(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劇疑俭。癥見:面青粮呢,神煩,肢冷,吐瀉啄寡,發(fā)熱豪硅,口臭氣粗,煩渴引冷挺物,口唇焦燥懒浮。舌呈紫色,脈象閉伏识藤。細審之:手背雖冷砚著,但手心灼熱。
該患者表面看來痴昧,面青稽穆,肢冷,脈沉赶撰,都是寒象舌镶;又見發(fā)熱,口臭氣粗豪娜,煩渴引冷餐胀,口唇焦燥,都是熱象侵歇。似乎寒熱并見骂澄,其實不然。該患者的問題惕虑,是體內(nèi)陽熱之氣太盛坟冲,陰氣弱小,根本無力制約亢盛的陽氣溃蔫,反而被陽氣排斥在外健提,從而出現(xiàn)了體內(nèi)真熱,體表假寒的表現(xiàn)伟叛。即所謂真熱假寒私痹。
二、用陰陽確定疾病治療原則
疾病的發(fā)生统刮、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diào)紊遵。因此,調(diào)整陰陽侥蒙,補不足暗膜,瀉有余,回復陰陽的相對平衡鞭衩,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学搜。
1)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
陰陽偏勝,即陰邪或陽邪的過盛有余,為實證,故治療原則為“損其有余”又叫“實則瀉之”娃善。包括熱者寒之和寒者熱之兩個方面。?
①??熱者寒之:陽勝則熱,屬實熱證,宣用寒涼藥以制其陽,治熱以寒,即“熱者寒之”瑞佩。
表熱感冒用雙黃連口服液;
里熱要分臟腑:肺熱咳吐黃痰,用魚腥草片,或急支糖漿;肝熱目赤腫痛,用龍膽瀉肝丸;
心火舌體潰瘍聚磺、心煩失眠,用朱砂安神丸或蓮子心泡水;
胃火旺口苦口臭用黃連上清丸或牛黃清胃丸
凡此種種,都是“熱者寒之”的應用。
②??寒者熱之:陰勝則寒,屬實寒證,宜用溫熱藥以制其陰,治寒以熱,即“寒者熱之”炬丸。
表寒感冒用感冒清熱顆粒;
寒邪入里要分臟腑:肺寒咳嗽,痰白清稀,用通宣理肺丸治療;胃寒胃痛,用良附丸治療;肝寒小腸疝氣少腹冷痛,用天臺烏藥散治療等瘫寝。凡此種種,都是“寒者熱之的應用。
由于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即陽熱盛易于損耗陰液御雕。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即陰寒盛易于損傷陽氣矢沿。故在調(diào)整陰陽的偏勝時滥搭。應注意有無相應的陰或陽偏衰的情況存在酸纲。
若陰或陽偏勝而其相對的一方并未構(gòu)成虛損時,即可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
若其相對一方有所偏衰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之法瑟匆。扶陽可用干姜闽坡、肉桂等,益陰可用百合愁溜、烏梅疾嗅、雪梨等。
2)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陽偏衰,即陰氣或陽氣的虛損不足,為虛證,故治療原則為“補其不足”又叫“虛則補之”冕象。包括扶陽益火和滋陰壯水兩個方面代承。
①??扶陽益火(益火之源、陰病治陽):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盛者屬虛寒證,不宜用辛溫發(fā)散藥以散陰寒,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渐扮。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唐代王冰對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注語论悴。就是用辛熱藥治寒證,但寒反而更嚴重,這不是屬于外感寒邪的寒證,而是腎陽(真陽)不足的虛寒,所以應該溫補腎陽藥來補火之本,從而來消退陰寒偏盛,又叫“陰病治陽”,這里的“陰病”,不同于“陽勝則陰病”里的“陰病”含義墓律。
“陽勝則陰病”的“陰病”指的是陽邪盛導致的陰氣不足,而在“陰病治陽”中的“陰病”,強調(diào)的是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其性質(zhì)屬陰而稱為“陰病”,由于是陽氣虛引起來的,所以要“治陽”,就是要“補陽”膀估。
②??滋陰壯水(壯水之主、陽病治陰):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耻讽。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一般不能用苦寒藥直折其熱,須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察纯。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唐代王冰對于《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注語。意即用苦寒藥治療熱證,而熱不退,反見增重,這不是有余的實熱證,而是腎陰(真陰)不足的虛熱,故治療應滋陰補腎水之本,從而來消退陽熱偏盛针肥。又叫“陽病治陰”,這里的“陽病”,不同于“陰勝則陽病”里的“陽病”的含義饼记。
“陰勝則陽病”的“陽病”指的是陰邪盛導致的陽氣不足,而在“陽病治陰”中的“陽病”,強調(diào)的是陰虛引起的“虛熱證”,其性質(zhì)屬陽而稱為“陽病”,由于是陰氣虛引起來的,所以要“治陰”,就是要“補陰”慰枕。
三具则、用陰陽分析藥物的性能
陰陽用于疾病的治療,不僅用于確定治療原則捺僻,而且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乡洼,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jù)崇裁。
采用中藥治療時,我們就是利用藥物的某種偏性束昵,來糾正人體內(nèi)出現(xiàn)的相應的問題拔稳。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锹雏;以補藥治虛巴比,以瀉藥治實。如果醫(yī)生對疾病的寒熱辨別不清礁遵,以寒為熱轻绞,以熱為寒,用藥必然會錯佣耐。后果輕則無效政勃,重則害人,不可不謹小慎微兼砖。
藥物的性能,一般地說,主要依據(jù)其氣(性)奸远、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而藥物的氣讽挟、味和升降浮沉,又均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懒叛。
藥性:主要指寒、涼耽梅、熱薛窥、溫四種藥性,又稱“四氣”。其中寒涼者屬陰(涼次于寒),溫熱者屬陽(溫次于熱)眼姐。一般來說,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涼性,如梔子诅迷、黃芩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干姜妥凳、附子之類竟贯。
五味:即指甘、辛逝钥、酸屑那、苦、咸五味艘款。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等,所以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習慣上仍然稱為五味持际。其中辛、甘哗咆、淡屬陽,酸苦蜘欲、咸屬陰。
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晌柬±逊荩”如辛辣能宣散,行氣活血,為陽;甘味,有補益作用,為陽;酸味,有收斂固澀之效,為陰;苦味,有泄火燥濕作用,為陰郭脂。咸味軟堅散結(jié),人血分、入腎臟,為陰澈歉。這里的“涌”是“通”的含義,涌泄理解為通泄,即向下排泄展鸡。淡味附屬于甘,有健脾淡滲利濕功效,為陽。
升降浮沉:即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為發(fā)散,沉為收斂和瀉利便等埃难。大凡具有升陽發(fā)表莹弊、祛風、散寒涡尘、涌吐忍弛、開竅等功效的藥物上行向外,其性多升浮,升浮者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考抄、利尿细疚、重安神、潛陽息風座泳、消導積滯惠昔、降逆幕与、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多下行向內(nèi)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挑势。
總之,治療疾病,就是根據(jù)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再結(jié)合藥物性味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以糾正由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diào)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