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xué)有個詞叫“著相”。什么是“相”荆烈,就是人在這世間各種各樣的角色。凡是相竟趾,都由人造憔购;世間任一相,必藏著造相之人的私心岔帽。世間萬相玫鸟,不過人心萬相。而立住這個角色的犀勒,是人的欲望和恐懼屎飘。“相”贾费,也是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钦购。
“著相”,就是人太把世間的角色當(dāng)回事褂萧,太沉浸在欲望和恐懼之中押桃,難以自拔。以及导犹,對世間萬事萬物帶著評判心唱凯。“著相”深者谎痢,往往是進(jìn)入了一種布迪厄所說的狀態(tài):
我們總是以我們分類世界的方式磕昼,來分類我們自身,但是“這個世界”早已經(jīng)把我們分門別類過了节猿,并且還通過我們的分門別類票从,來讓我們進(jìn)一步承認(rèn)(或者“獻(xiàn)身于”)我們所受到的擺布。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提出: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即是在顯象中保持足夠的凝聚力和存在纫骑,以使它本身不致被吸收到顯象中去……如果我們不再相信“顯象背后的存在”蝎亚,那么顯象就成了完全的肯定性,它的本質(zhì)就是這樣一種“顯現(xiàn)”先馆,它不再與存在對立发框,反而成為存在的尺度。
我理解煤墙,所謂“顯象背后的存在”梅惯,重點(diǎn)在于“背后的存在”是歷史、文化仿野、社會共識铣减、倫理等等一系列因素所“賦予”的,這也印證了“凡有所相皆為虛妄”脚作,“顯象背后的存在”即為“相”葫哗!剝除此“相”后,即為“真”球涛,即為薩特所言“完全的肯定性”劣针。
但也總有人說,如果我們逐漸遠(yuǎn)離了欲望亿扁,遠(yuǎn)離了世俗的話語體系捺典,人生得多無聊多空虛啊,是不是會陷入虛無啊……是否我們跳出這個“相”——“脫相”从祝,就必定邁向虛無感呢襟己?
如最近爆火的歌《大夢》所唱的,從小到大牍陌,弄臟新衣擎浴、弄丟玩具、離家求學(xué)毒涧、異地打工退客、要不要孩子、學(xué)校和醫(yī)院链嘀、生老病死……人永遠(yuǎn)在十字路口彷徨躊躇萌狂,該怎么辦?我們從出生慢慢成長怀泊,7-8歲茫藏,10來歲,再到20來歲霹琼,就是一個不斷學(xué)習(xí)“相”务傲,體驗“相”凉当,并深度“著相”的過程。當(dāng)我們到30來歲時售葡,生活的磨礪拷打之下看杭,我們成熟了許多,回頭再看20來歲挟伙,10來歲時候自己的苦惱楼雹,會粲然一笑浆熔,感嘆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遏考。30多歲相對20多歲的自己诬垂,可以說是跳出了一定的“相”馅而。但我們不但并未走向虛無,反而有一種站得高看得遠(yuǎn)的感受童叠。
40+脂信,已是無法自欺欺人的中年佣渴,為什么很多朋友們會越來越感受到虛無齿坷?為什么在談及降低欲望的時候桂肌,會感慨“欲望的反面是抑郁”?40歲的辛棄疾在墻壁上提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永淌,“如今卻識卻愁滋味崎场,愛上層樓、愛上層樓仰禀,卻道天涼好個秋”,說出了很多中年人的心聲蚕愤,這種說不出的滄桑的滋味答恶,心理學(xué)的詞語就是虛無感。
虛無感萍诱,與脫離“相”無關(guān)悬嗓,那它從何而來?除了終極問題——死亡之外裕坊,可能還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對體驗及感受的麻木過程包竹。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周圍的環(huán)境要求我們盡量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籍凝,盡量喜怒不形于色……很多年之后周瞎,我們終于修煉成了城府頗深的中年人——我們管理好/抑制住了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但同時我們也把喜悅饵蒂、歡愉的情緒一并管理好/抑制住了声诸。回憶一下退盯,當(dāng)我們在10來歲彼乌、20來歲時感受到痛苦泻肯,回頭看來雖幼稚,但當(dāng)時的痛苦感受卻是真真切切的呀慰照,而當(dāng)時的我們能從這些痛苦中走出來灶挟,是因為我們的感受是自由流動的,世界上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我們沒有體驗過毒租,這世界可以讓我們快速地投入其中稚铣,感到喜悅。
另一個蝌衔,可能是創(chuàng)造感和投入感的喪失榛泛。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在逐步社會化的過程中噩斟,我們與生俱來的對這個世界的體驗觸角在不斷被砍斷曹锨、消除,留下的剃允,是那些最能配合集體需要沛简、最能按需協(xié)同的部分。毫無疑問斥废,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是逐漸喪失的椒楣。創(chuàng)造性和沉浸式體驗感,它們一體兩面牡肉;而一個不斷失去創(chuàng)造性的人捧灰,對未來生活體驗的憧憬和投入也就逐漸失去了。
所以统锤,脫離“相”的過程與虛無感無關(guān)毛俏,相反,脫離“相”會讓我們認(rèn)知升維饲窿。要看你還在在乎什么煌寇?你不需要講自己的境界有多高,看看你在忙什么就知道了逾雄。若你已成佛阀溶,又何須證明自己是佛呢?什么樣的人就會把事情做成什么樣子鸦泳,如果他還不能把事情做成那個樣子银锻,代表他還不是那樣的人。同理做鹰,你處在什么樣的境界就看你還在在乎什么徒仓,還在忙什么,就很清楚了誊垢〉舫冢“知行合一”這個詞症见,應(yīng)反過來說,叫“行知合一”殃饿。從行觀知谋作,必定是合一的。所以乎芳,人人都是知行合一的遵蚜,所謂知道做不到,其實還是認(rèn)知仍在“著相“奈惑,此“知”非彼“知”吭净,非“良知”。王陽明35歲龍場悟道肴甸,之后他知行合一寂殉,即是他說的“致良知”!他破了“心中賊”原在,其實是破除了他心底對欲望和恐懼的“相”友扰,所以他才可以無往而不利。
再說回虛無感庶柿,我想說村怪,好在我們有藝術(shù)。英國作家戴安娜·阿爾西89歲時所作的回憶錄《暮色降至》浮庐,書中提到了一個“甜蜜甚负、有趣、脆弱”的老女人瑪麗审残,作者說:“她談?wù)摾L畫時感覺非常棒梭域,這下我恍然明白,為什么從她身上我看不到空虛之感维苔。她是那種擁有最大幸運(yùn)的典型例子碰辅,不管經(jīng)歷了怎樣的苦難懂昂,卻天生能成就事業(yè)介时。”是的凌彬,好在我們有藝術(shù)——“廣義的藝術(shù)”沸柔。
廣義的“藝術(shù)”概念,是那些會讓我們將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的過程铲敛,而這種陌生會讓我們有另外的感動褐澎,讓我們有新的認(rèn)知和新的念想。這就是回歸深入體驗感伐蒋,修復(fù)我們天然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工三。我看過一群音樂系的孩子們迁酸,在老師的激勵和帶動下,即興發(fā)揮俭正、現(xiàn)場改編傳統(tǒng)曲目《春江花月夜》的過程奸鬓。這些在音樂方面肯定屬于有天賦的孩子們,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掸读、不知所措串远,到逐漸感受被激活、激情而興奮儿惫,最后完成的成果叫我十分震撼和感動澡罚。這個例子讓我體會到,即便是在某領(lǐng)域有天賦且專業(yè)學(xué)習(xí)的人肾请,創(chuàng)造性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發(fā)生的留搔。
那么普普通通的我們?nèi)绾渭せ顒?chuàng)造性?在生活中筐喳,我們看到一些熟悉事物還是會心生歡喜吧催式?比如花花草草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但把它變成插花避归,就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歡喜存在荣月。聽流行音樂為我們?nèi)粘K鶒郏绻覀兡茉诹餍幸魳分谐两度胧岜校牫鰟?chuàng)作者的情緒和意圖哺窄,聽出曲目中“引經(jīng)據(jù)典”的致敬部分,聽出新意聽出傳承账锹,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歡喜存在萌业。
所以,什么叫喜歡奸柬?喜歡就是熟悉加意外生年,這個東西我們知道,但同時它又讓我們不全知道廓奕,因為它給出了相應(yīng)的意外抱婉。所以,如果我們愿意桌粉,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蒸绩、日常生活都變成“廣義的藝術(shù)”的一部分。
中年的我們铃肯,余生盡量去增加新的體驗吧患亿。悅納不一定完美的每一天、每一段時光押逼。過去步藕、未來惦界,皆為當(dāng)下的合集。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咙冗,把自己打開表锻,把情緒調(diào)動起來去過日常生活——以超越日常的方式。這要求我們時常能夠跳出自己的頭腦來(這是過去帶給了我們安全和成就的東西乞娄,但也會成為我們的墻束縛住我們)瞬逊;是知道自己與大眾的共性和盲從性,并盡量增加這些清醒的時刻仪或;是要帶著第三人稱的視角(上帝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行動确镊;也是全然投入和燃燒,好比每一刻都是一場即興音樂或者繪畫創(chuàng)作范删。
如此蕾域,生命的維度會更豐富,我們對時間的感受也會延長了到旦,生活本身(包括工作)便會如同一場藝術(shù)創(chuàng)作旨巷,有痛苦的質(zhì)疑,但更有創(chuàng)造和超越過去自我的愉悅添忘。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