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別中學(xué)會珍惜。
學(xué)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別》,如小米老師所說:“曲風(fēng)悅耳動人践叠,簡單易上手”言缤,更主要的是,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摯愛禁灼,熟諳于心管挟。
《送別》
譜曲:J·P·奧德韋?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弄捕,芳草碧連天僻孝。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守谓。
天之涯穿铆,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斋荞。一壺濁酒盡余歡悴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譬猫,古道邊讯檐,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染服,來時莫徘徊别洪。
天之涯,地之角柳刮,知交半零落挖垛。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秉颗。
《送別》曲調(diào)取自J·P·奧德韋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痢毒。《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蚕甥,這種歌曲19世紀(jì)后期盛行于美國哪替,音樂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diào)創(chuàng)作而成。民國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xué)時菇怀,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凭舶。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別》,則取調(diào)于犬童球溪的《旅愁》爱沟。
李叔同的《送別》帅霜,是對摯友許幻園的離別之情。李叔同與許幻園在革命之后宣揚民權(quán)思想呼伸,一度成為社會改革潮中的先鋒人物身冀。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稱帝,社會急劇變幻搂根,導(dǎo)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家業(yè)蕩然無存蝶怔,許幻園欲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刻兄墅,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下此歌送別許幻園澳叉。
20世紀(jì)20年代~40年代隙咸,《送別》這首歌曲作為在新式學(xué)堂中教授的學(xué)堂樂歌,廣為傳唱成洗,受到大眾的深愛五督。
1980年代,《送別》作為主題曲出現(xiàn)在林海音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中瓶殃,更使其膾炙人口充包,傳唱不息。
最近遥椿,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評論《送別》寫得十分平凡基矮,只是一些意象的簡單堆砌。我深不以為然冠场。
這首歌小時候聽來確實平常無奇家浇。詞中的長亭、古道碴裙、芳草等等都是極其平實的物件钢悲,好比我們和人交往時“只道是尋常”舔株,但一旦那人離去莺琳,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別的意義。隨著年歲推移载慈,總會在遇到別離的某個時刻惭等,腦海浮現(xiàn)“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办铡,地之角”咕缎,從前無關(guān)緊要的某些東西,感覺被牽引過來料扰,重新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凭豪。
也許,可以認(rèn)為晒杈,歌詞并非寫得有多精彩嫂伞,而是歌詞營造的淡然深遠(yuǎn)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鳴,如蘭亭集序里“雖世殊事異帖努,所以興懷撰豺,其致一也”。這首歌延伸了眾多個體生命的時長拼余,又被稱為民國群體的時代記憶污桦。從個人與友人的離別逐漸放大到對世界之極的距離感、對即逝的事物的悲愴感匙监。就如古詩中經(jīng)典的借物喻情凡橱,歌曲以景象引發(fā)共情,繼而不斷巡回傳唱亭姥,仿佛向世間述說著萬物都有離去的那一天稼钩。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年幼的英子达罗,經(jīng)歷了宋媽坝撑、爸爸、秀貞的生離死別粮揉。但同時巡李,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感悟。想想現(xiàn)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扶认?無論是短暫交集的陌生人击儡、還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或是陪伴成長的長者蝠引、至親阳谍,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送別螃概,甚至是永別矫夯。交集的時間長短、送別的早晚有不同吊洼,但那一種苦楚和無常卻是同樣的刻骨銘心训貌、久久難忘。
送別說不上是從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須代價冒窍,但卻算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递沪。送別后有感慨,還會有懷念综液,在遺憾中款慨,我們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當(dāng)下的美好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