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
志如心痛的重點在志向上卡者,你的志向不變蒿囤,就會指引自己前行,不會偏差崇决。想法是出出入入的材诽,把持住想法就是圍繞在志向上底挫,就會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偏離了志向脸侥,就會出錯建邓。
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會有取有舍睁枕,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官边。我們的心一直在,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外遇,不該做什么注簿,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跳仿。
九七
人人都具有的诡渴、人心內(nèi)在的具有監(jiān)察功能的覺知之心,這個功能是人人都有的菲语,所以妄辩,(在克治上)講求,實質(zhì)上也是在自己的心體上體會到底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是非之心的判斷去真切執(zhí)行山上,所以這個(在克治上)講求的準繩依然在自己內(nèi)心眼耀,無需外求。
九八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胶哲,但只停留在自識的階段而不去糾正和改變畔塔,那只能是自我作繭式地品味痛苦。
而真正靜心自省鸯屿、虛心改過的人澈吨,卻能做到“見善即遷,見過即改”寄摆,少走許多彎路谅辣,早晚必成大器。
九九
王陽明繼承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心即是理”的本體論婶恼,并結(jié)合《大學(xué)》中的“格物致知”來批評朱熹的理學(xué)桑阶。朱子認為“格物”有多層次的參究,而王陽明認為“格物”只是一事勾邦,即格除心中之物欲蚣录。這個過程是通過修身來實現(xiàn)的。
因為朱熹是本體與認識分開講的眷篇,而王陽明是統(tǒng)一講的萎河,所以朱熹是本體決定認識。而王陽明沒有這種決定論的觀念,他認為從身起修虐杯,格心中物玛歌,即至于圣,如此而已擎椰。但是支子,他們的心是相同的。圣人心中都存養(yǎng)著天理达舒,天理統(tǒng)攝著圣人的心值朋。從心路出發(fā),各人的理程不同休弃,但目標是一致的基矮。
一零零
夫在減不在增押逼,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阴汇;減盡人欲必指,便回復(fù)良知之本體了剂癌。要減少自己的欲望哪自,不要太在意得失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