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當孩子遇到情緒困難時,他們對事件的理解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构灸。描述事情的經(jīng)過是幫助孩子將所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整合的一種方法澜躺,特別是對于語言能力尚在發(fā)展中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瞒斩。
12 在孩子感受到失落增拥、痛苦和恐懼時啄巧,如果有人可以陪伴、傾聽和理解他掌栅,他就會有勇氣向這個人袒露自己更多的負面情緒秩仆,這也是很多父母困惑的“為什么共情完以后孩子更加愛哭了”的原因。
13 共情并不意味著你要認同孩子的觀點和行為猾封。共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專注于問題澄耍。共情還經(jīng)常被比喻為“打開心門”,而當我們急于解決問題時晌缘,這扇門就會關(guān)上逾苫。
14 作為父母,你不見得接受孩子所有的觀點和行為枚钓,但是你需要接受孩子所有的感受,即使他因為生氣扔了東西瑟押,或者因為沮喪而要放棄搀捷。我們有必要向孩子傳遞一些信息:“我尊重和接納你所有的感受,也尊重你表達觀點的權(quán)利,同時嫩舟,我也希望在尊重你的前提下表達我的觀點以及對你行為的期望氢烘。”
15 共情并不意味著孩子的感受需要被過度保護家厌,而是需要被認真對待播玖。作為父母,看到孩子痛苦饭于,我們甚至會比他們更痛苦——這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不夠堅強蜀踏,所以剝奪了孩子變得堅強的機會。我們往往會拒絕孩子的情緒掰吕,因為它們會激起我們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情緒——那些幼年時未能處理的情緒果覆。所以,要想做到真正共情孩子殖熟、接納孩子的感受局待,我們需要先共情自己、接納自己菱属,讓自己首先做到既能享受快樂钳榨,也能承受痛苦。
16 6歲以前的孩子完全依靠成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纽门。在你與他的互動過程中薛耻,你需要傳遞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是有能力的,我對你的評價是好的膜毁,你也同樣可以積極地評價自己昭卓。”
17 如果家長平時限制過多瘟滨,或者沒有關(guān)注孩子的需求候醒,當他想要做一件事情時,要么是阻止杂瘸,要么是不理會倒淫,這樣孩子就會積壓情緒,容易變得情緒化败玉。
18 冷處理會令孩子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敌土,會令他更加沮喪和痛苦。所以运翼,冷處理雖然會暫時平息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返干,卻有可能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令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愛血淌,他們要么會變得容易逃避和放棄矩欠,要么會變得更加愛發(fā)脾氣财剖。
19 事實上,3歲以前的孩子很難接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評價癌淮,他們也同樣無法面對別人的批評躺坟,不希望別人說他不好。聽到批評與指責乳蓄,他們最直接的反應(yīng)就是用情緒化舉動表達出來咪橙。這是因為他們處于獨立意識的萌芽和發(fā)展期,而且他們還不會像大孩子那樣思考和解釋虚倒,他們所掌握的表達方式很有限美侦。
20?接納孩子的哭鬧和發(fā)脾氣不僅僅是我們在育兒時所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也是我們自己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裹刮。保持淡定音榜,面對自己的焦躁不安,并非易事捧弃,但這一切都值得赠叼,因為你因此賦予了孩子體驗和面對挫敗的勇氣與信心,無論孩子未來將面臨何種困境违霞,他都可以用這份勇氣和信心來應(yīng)對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