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規(guī)則家凯、種類(上謚法缓醋、中謚法、下謚法绊诲、私謚)送粱、發(fā)展
一、含義
謚號是人死之后掂之,后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抗俄。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世舰,或二十余字橄镜,字數不定,情況較為復雜冯乘。
二洽胶、形成
謚號制度形成,傳統(tǒng)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姊氓。但是近代以來丐怯,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謚法應當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翔横,這一說法得到廣泛認同读跷。
周王室和春秋戰(zhàn)國各國廣泛施行謚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謚號有“子議父禾唁、臣議君”的嫌疑效览,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了謚號制度荡短。
中國古代丐枉,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系在一起掘托,唐高祖就是廟號瘦锹,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就是年號闪盔。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弯院,后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泪掀。
夏商時代的帝的稱呼多數用干支听绳,例如太甲、孔甲异赫、盤庚辫红、帝辛,前面一個字據考證是一種祭祀方法(參考《歷史的荒原》)祝辣,后面的一個字則表示在哪一天進行祭祀贴妻。例如盤庚是指在庚日用盤這種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對先祖執(zhí)政歷史的一種總結蝙斜。盤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名惩。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謚號孕荠,是自稱娩鹉,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謚號稚伍。
所謂謚號弯予,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个曙。像文锈嫩、武、明、睿呼寸、康艳汽、景、莊对雪、宣河狐、懿都是褒謚,惠帝都是些平庸的瑟捣,如漢惠帝馋艺、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帝迈套、沖帝捐祠、少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交汤,厲雏赦、靈劫笙、煬都是惡謚芙扎,哀、思也不是好詞填大,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戒洼,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謚為思宗允华。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后人稱呼圈浇,不是正式的謚號)。亡國君主稱末帝靴寂。另外孫權是個特例磷蜀,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百炬。
謚號是周開始的褐隆,除了天子,諸侯剖踊、大臣也有謚號庶弃。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德澈,如孝惠歇攻、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梆造。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缴守,他的謚號為孝獻皇帝,“獻”為平謚,意為“聰明睿智”斧散,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權其實是十分認可漢獻帝劉協(xié)的供常。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鸡捐,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栈暇,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箍镜,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源祈,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色迂。廟號是東亞地區(qū)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香缺,一般認為祖有功宗有德。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歇僧,例如兩漢图张,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诈悍,劉詢是中宗祸轮,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后都有廟號侥钳。這個祖适袜,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舷夺,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苦酱,號稱中興的皇帝。
三给猾、種類
謚法初起時疫萤,只有“美謚”、“平謚”敢伸,沒有“惡謚”扯饶。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详拙,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謚為“厲”帝际,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謚法饶辙,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蹲诀,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1*上謚弃揽,即表揚類的謚號脯爪,如:“文”则北,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痕慢;“康”表示“安樂撫民”尚揣;“平”表示“布綱治紀”。
2*下謚掖举,即批評類的謚號快骗,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塔次、“殺戮無辜”方篮,“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励负、“幽”表示“壅遏不通”藕溅、“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继榆,“國人”發(fā)動暴動巾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略吨。
3*平謚集币,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晋南,“在國逢難”惠猿;“懷”表示“慈仁短折”羔砾;“思”表示同情负间。
上述三類謚號,一般屬于官謚姜凄。
4*私謚:是有名望的學者政溃、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态秧、門生董虱、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申鱼,興盛于漢朝愤诱。
四、發(fā)展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捐友,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匣砖。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科吭,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昏滴。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对人,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tǒng)谣殊,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牺弄,代宗即位姻几,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fā)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势告,所以有兩個年號鲜棠。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祺祥,是肅順他們擬的培慌,不久慈禧發(fā)動政變豁陆,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吵护,原來的年號沒叫開盒音,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馅而,不做皇帝的祥诽,死后追尊為皇帝,如曹操瓮恭、司馬懿父子等雄坪,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死后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屯蹦,但那只是權宜之計维哈,不出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登澜,然后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阔挠,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脑蠕、諸侯购撼、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谴仙,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迂求,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晃跺,死后獲謚揩局。這是謚法之始『呱螅《周禮》說:“小喪賜謚谐腰≡斜”小喪,指死后一段時間十气±常《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砸西;號者叶眉,表之功也;車服者芹枷,位之章也衅疙。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鸳慈。行出于己饱溢,名生于人∽哂螅”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绩郎,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翁逞,由即位皇帝宣布肋杖,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挖函,相當于蓋棺定論状植。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怨喘,溥儀“詔”謚“忠愨”津畸,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行見中外曰愨哲思;執(zhí)德不惑曰愨洼畅;誠以致志曰愨吩案;表里如一曰愨棚赔;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徘郭。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靠益,毋寧死耳!”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残揉。
秦始皇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胧后、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抱环。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壳快,功高五帝”纸巷,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眶痰×鲋迹“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tǒng)治者欣然接受竖伯。西漢又恢復了謚號存哲。
等級
帝王與群臣之間有嚴格區(qū)別,帝王的謚號七婴,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祟偷,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謚惠帝、劉恒謚文帝打厘、劉啟謚景帝修肠,東漢的皇帝劉秀謚光武帝等即是。但是從唐朝開始户盯,皇帝的謚號字數逐漸增加氛赐,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謚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先舷,李世民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艰管。唐后各代皇帝的謚號,一般都偏長蒋川,其中稱冠的清代努爾哈赤牲芋,謚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將美言懿語如此堆積捺球,亦為奇葩缸浦。
命謚的用字,有特定的規(guī)范氮兵,不可隨意用字裂逐,也不可對立謚之字任意解釋。
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泣栈,謚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謚法著述在百種以上卜高,載錄謚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南片。
謚法編輯
對象
周朝天子掺涛、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得有謚資格疼进;
漢朝規(guī)定只有封侯者有得謚資格薪缆;
唐朝規(guī)定職事官三品以上只有得謚資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員有得謚號資格伞广;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拣帽,由其親友疼电、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廣謚减拭,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澜沟。
獲謚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峡谊,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茫虽,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既们,后人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濒析。
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啥纸,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号杏。謚號,就是王斯棒、公盾致、卿、大夫(自漢代起則是皇帝荣暮、大臣庭惜、親貴、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穗酥。按傳統(tǒng)說法护赊,謚號起始于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砾跃,而謚的范圍也限于帝王骏啰。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名辛子抽高,《史記·殷本紀》說:“帝乙崩判耕,子辛立,是為帝辛翘骂,天下謂之紂壁熄。”在“辛”前加一“帝”字雏胃,是謚號请毛。周代有謚,則確鑿無疑瞭亮,但周武王不是謚號,是廟號固棚。秦朝曾經廢謚號统翩,秦始皇認為仙蚜,讓謚是子(子皇帝)議父(先帝)、臣議君厂汗、下議上委粉,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謚號(亦無廟號)娶桦,對大臣也不賜謚贾节。及至漢初又恢復謚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謚衷畦,嗣皇帝定謚栗涂。漢代“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祈争,諸帝謚號都有“孝”字斤程,稱孝惠帝、孝文帝菩混、孝景帝等忿墅。史著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沮峡,或略去“帝”字疚脐,例如“孝惠”、“惠帝”邢疙。廟號亮曹、謚號連稱時,廟號在前秘症、謚號在后照卦。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謚號最初用一個字乡摹,后來有兩個字的役耕,例如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王聪廉,還有三個字的瞬痘,例如貞惠文仕;后世又有增字板熊,甚至多至一長句的框全。謚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干签、武津辩,還有成、桓、昭喘沿、穆闸度、景、明等也是褒字:厲蚜印、幽莺禁、煬是貶字,沖窄赋、殤哟冬、賤、哀忆绰、悼等謚表示同情且兼有一定程度的貶意浩峡。
按前人記載,議謚是在將葬之時较木。未死而謚的特別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弒父红符,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伐债,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预侯,太子即改謚為成(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峰锁。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萎馅。另外,衛(wèi)靈公因衛(wèi)國發(fā)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虹蒋,北宮喜與析朱徂幫助他平亂歸國糜芳,衛(wèi)靈公如愿以償,喜不自勝魄衅,為了褒獎平亂功臣峭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謚為貞子晃虫、析朱徂為成子(子是男爵)皆撩。二人生而得謚,也屬例外哲银。還有一個特例扛吞,魏明帝曹叡死前兩年就欽定自己為“魏莊帝”。
親貴荆责、大臣死后賜謚滥比,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做院,若名實不相符盲泛,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濒持;明清則由禮部擬謚,皇帝核定查乒,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弥喉。
朝廷賜謚郁竟,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玛迄,有的還既揚善欧引、又不諱惡咒钟。例如唐代蕭瑀謚號貞祩寄疏,貞表示他端直跺株,褊(祩)表示他多猜疑疲扎。美謚亦可追奪马胧,如秦檜死后停撞,宋高宗賜謚忠獻壤蚜,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瘸彤、智質有圣修然,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謚,改謚繆丑质况,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愕宋、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结榄,規(guī)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謚中贝。換句話說,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