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好還是成年好
?近讀戰(zhàn)友的一篇小文依疼,覺得頗有道理,說出了成年人的心聲和無奈而芥。
小時候童心未泯律罢,喜歡被人關注,即便是采取哭鬧的方式也在所不惜棍丐;對人真誠误辑,即便打的頭破血流也能快速握手言和;喜歡傾訴歌逢,無論是喜悅還是委屈巾钉。這一切都源于內心簡單,每天都因為簡單而快樂秘案、幸福砰苍。
長大后就不行了,因為有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阱高,規(guī)矩規(guī)則赚导,不自主地要把真實的自己偽裝起來、包裹起來讨惩。而這一切都源于內心復雜辟癌,每天都在做著化簡為繁的事,內心卻在渴望得到簡單的幸福荐捻。
我們都經(jīng)歷過孩提時代的幸福黍少,卻不能保持孩提時代的純真無邪,這是個體的悲哀处面,更是社會的悲哀厂置。
社會越進步,人的幸福感越低魂角,規(guī)則越多昵济,人心越復雜。究竟是社會造成了人心的復雜野揪,還是復雜的人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访忿?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推動社會進步,還是追求孩提時代般的幸福斯稳?
答案當然是我們要幸福海铆,但我們試圖既要幸福,又不丟掉復雜的人心挣惰。因為我們害怕自己恢復了童心卧斟,就無法在社會立足殴边。如此循環(huán)往復,我們只能離孩童時代的幸福越來越遠珍语。
老子是極力推崇像孩子般的活著的锤岸。他的《道德經(jīng)》多處出現(xiàn)關于向孩子學習的句子:第10章有“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板乙;第20章有“我泊焉未兆是偷,若嬰兒未咳”。老子試圖引導蕓蕓眾生能保持嬰兒般的心態(tài)活著募逞,他認為這樣個體才能得到幸福晓猛,社會才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