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在讀《哪有沒時間這回事》這本書時,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三天打魚滨砍,兩天曬網(wǎng)”還不錯往湿。
還不錯?這句話不是一直以來遭批評的“貶義詞”嗎惋戏?我們在行事準則上不是該摒棄這點嗎领追?怎么會還不錯?
一貫被大眾接受的思維模式是响逢,堅持一件事就堅持到地老天荒才叫堅持绒窑。如果間斷,就不算數(shù)了舔亭,日子還要從頭算些膨。于是我們在意識中一遍遍催眠自我:你要堅持。
可在堅持之前钦铺,我們是不是先該想清楚:要堅持的事情是否有堅持的需要订雾?是否符合實際情況?你堅持的目的是什么矛洞?是否為了堅持而堅持洼哎?
在看這本書時,我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時候缚甩,大腦自動屏蔽了許多費神的東西谱净,它喜歡接受指令行動,或者無意識行動擅威,所以有時候人做著做著就迷茫壕探。但解開迷霧的關(guān)鍵,不是尋求靈丹妙藥或佛法高僧指點迷津郊丛,而是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李请,會漸漸撥開迷霧見日出。但關(guān)鍵在于你要覺知自己陷入迷茫厉熟,才能有意識去打開解鎖的密碼导盅。
堅持也是如此。堅持就一定是好事嗎揍瑟?如果對于無法堅持的人白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不是好過干脆不行動滤馍?如果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岛琼,無法一以貫之堅持下去。隔三差五的進入到行動本身巢株,是不是一點點給大腦做復習槐瑞,讓它逐漸習慣這樣的行為模式?
再接下來的關(guān)鍵就是記錄阁苞。把你三兩天打的魚做一個記賬困檩。先不要求每日有賬可入,但入了多少那槽,入了幾次悼沿,你心里該有數(shù)【氤矗看著這些記錄的時候显沈,是不是又會提醒你可以下次再去打漁?這樣到年底逢唤,如果你有80%的反饋拉讯,不僅好過因為沒做到100%而悔恨,也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成績單了鳖藕。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魔慷,最重要是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