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里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怕磨,叫做中庸∠迹“不偏之謂中肠鲫,不易之謂庸”,講的是做人辦事不能走極端或粮,講究一個不偏不倚导饲,這樣就能留有余地,不至于出大錯氯材。
可以說渣锦,經(jīng)過幾千年文化的浸潤,中庸思想滲透了中華兒女的心氢哮。它也成了為很多管理者的核心管理理念袋毙,雖然大部分時候它并不以這個詞匯見諸書面。
“既要又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冗尤,但是它有點超出了中庸思想的承載能力听盖。比方說胀溺,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既要不太好,也要不太差皆看,我們姑且認(rèn)為100分算太好仓坞,60分不足算太差,那是不是意味著考分在61到99都符合要求呢腰吟?到底是65扯躺?還是74?抑或者是87蝎困、93录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對“既要又要”的理解去考試,在五花八門的分?jǐn)?shù)面前禾乘,家長到底該認(rèn)哪一個澎埠?
現(xiàn)在就是有這個困境,中間路線過于寬始藕,導(dǎo)致走路的人不知道該走哪個車道蒲稳,從上面來看依然是一種亂哄哄的印象∥榕桑可是江耀,要讓那么多人走到一條線上,出了問題又不知道該如何收場诉植,所以就帶來了思想上的迷茫祥国。
中庸思想是個好思想,但說到底里面充滿了太多的個人化表達晾腔,很難把握舌稀。要想真正實現(xiàn)管理的良好秩序,還是得靠法律和制度才行灼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