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凡丨圖:網(wǎng)絡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最近魏保,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熬尺,題為:《我那么努力,有兩套房谓罗,卻不得不離職粱哼,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大致講的是檩咱,某一線城市某大型企業(yè)一位三十多歲男性被離職的心酸述說揭措。其中失業(yè)、二胎刻蚯、高房價绊含、中年危機、跌出中產(chǎn)等一系列詞匯刺激著看文的每一個人炊汹,包括我躬充。文中談及的兩大奢侈品:“二胎”+“二胎后太太辭職帶孩子”,筆者也“不幸”中招讨便。于是深陷惶惶不安的焦慮中充甚。對未來可能產(chǎn)生的危機的恐懼;對之前未及詳細思考做出決定的懊悔器钟;對無力改善現(xiàn)有生活,無法面對家庭成員的愧疚......種種負面的情緒妙蔗,一股腦的企圖吞沒我傲霸。直到此刻,我突然意識到眉反,有這種感覺可能不止我一個人昙啄。每一個生活中年齡、經(jīng)歷寸五、觀點類似的朋友都會如此梳凛。在這場集體性焦慮中,你和我作為個體梳杏,都不是一個人韧拒。
到底是什么在影響著我們看待自己的思想觀點芙沥?
人類這種群體性動物,群體的存在可能有許多理由——為了滿足歸屬的需要,為了提供信息歌憨,為了給予報酬甲抖,為了實現(xiàn)目標等等准谚。群體動力學家肖(Show柱衔,1981)認為所有的群體都有一個共同點:群體成員間存在互動唆铐。
在一個咖啡館里有形形色色的人艾岂,雖然都在刷手機或電腦王浴,但是他們不是一個群體。但如果他們此刻都在刷之前的那篇帖子令宿,并且在下面參與討論腕窥,那么他們可以稱為一個群體〈乇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為群體交流提供了一種新媒介癞松。把眾多熟人、陌生人拉入一個大型的”聊天室”里响蓉,你我都成為這個一個無形群體的一員硕勿,并被在這里形成的觀點所影響。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源武,都是由于矛盾雙方總和與自己思想觀點相仿的人交流而產(chǎn)生的。這種互動是不是會加強每個人,作為個體的原本的態(tài)度呢脏毯?據(jù)心理學家對小群體中人們的研究得出:群體討論通吃伲可以強化其成員最初的意向吉嫩。這種觀點促使研究者們提出一個被莫斯科維斯和扎瓦羅尼(Moscovici & Zavalloni,1969)稱為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的概念:討論通常可以強化群體成員的平均傾向椒功。意思就是說:從討論中收集起來的信息大多符合你最初的選擇捶箱,并且會強化對其的支持。正如維斯和扎瓦羅尼觀察發(fā)現(xiàn)动漾,討論可以加強法國學生本來就對總統(tǒng)所持的積極態(tài)度丁屎,同時也可以加強他們原本對美國所持的消極態(tài)度。所以旱眯,對于生不生二胎晨川、辭不辭職、該怎么工作等删豺,你在群體中的交流和討論共虑,只能更加加深你最初的觀點,并與之進一步認同呀页。所以妈拌,這就是為啥你越刷網(wǎng)絡越焦慮,越和朋友討論越糾結(jié)蓬蝶。
老祖宗教導我們說:“物以類聚人與群分”尘分,人們總是傾向于和自己觀點類似的朋友交往猜惋。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培愁,人們轉(zhuǎn)發(fā)的某些帖子著摔、圖片等,很多時候是代表自己此時此刻的部分想法和觀點定续,在圈內(nèi)與其他人產(chǎn)生交流谍咆,并與之產(chǎn)生共鳴。日常生活中私股,與和你有類似觀點的朋友在一起卧波,你們之間的交流是否會強化大家共同認可的觀點呢?讓消極的更消極庇茫,讓積極的更積極呢港粱?值得我們回想一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旦签。如何幫助自己并周圍形成正向的交流呢查坪?以下是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
1
學習如何正確的放松,放下一切的憂慮宁炫。努力形成一些積極的觀點偿曙,成為一個積極的個體。不再為明天憂慮羔巢。
2
多與擁有積極心態(tài)的朋友在一起望忆,加入一個積極的群體。形成一個正向的交流回路竿秆。
3
不在群體中傳播過多消極的觀點启摄;
設定清晰的目標,并做好基礎性保障幽钢。不斷地學習歉备、成長,促進個體的成熟和完善匪燕,以應變不可預計的風浪蕾羊。
編后:
適當?shù)慕箲]可以成為動力,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帽驯,但多滿則溢龟再。我們?nèi)祟愖鳛樯鐣游铮壕由锬岜洹N覀優(yōu)榱松钯Y料利凑、支持和安全感而相互依靠。當我們的個體傾向十分積極時,群體交流能使我們變得更好截碴。
祝你的明天會更好。你值得更好蛉威!
? ? ? ? ? ? ? ? ? ? ? ? ? ? ? End
How you see the world depends on where you sit. People tend to see what they want to see. Out of a mass of detailed information, they tend to pick out and focus on those facts that confirms their prior perceptions and to disregard or misinterpret those that call their perceptions into question.—— Roger Fisher&William Ury& Bruce Patton <Getting to YES>
你怎么看待這個世界取決于你所處的位置日丹。人們只想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在海量的信息中蚯嫌,他們愿意挑選并且關注那些證明他們原有觀點的事實哲虾。而忽視或者曲解那些對他們的觀點產(chǎn)生疑問的。
參考來源:
《Social Psychology》David G.Myers
《Getting to YES》Roger Fisher&William Ury& Bruce Patton
歡迎關注:馨心相依(XXXY-yifan)
婚姻 丨戀愛丨家庭丨親子丨育兒
依凡丨Who AM I择示?
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
婚姻治療師
親密關系帶領者
專注于EFT情緒取向伴侶咨詢
獨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