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届案,我在與一個朋友聊天時庵楷,她提到最近花了7000塊錢報了個舞蹈培訓班。報班行為很常見楣颠,有意思的是這位朋友的消費過程尽纽。
她在公司附近看到一家培訓班的廣告,簡單了解服務及價格之后球碉,覺得還不錯蜓斧,馬上就繳費報名了。
在聽完她的描述后睁冬,我注意到一件事——我這個朋友并沒有過多地考慮這個價格是否合理挎春,只是覺得內容和服務符合自己消費預期,價格也能接受豆拨,于是掏錢買單直奋。她沒有去思考培訓機構的可能成本,也沒有去打聽市場的一般價格施禾。
在絕大多數消費行為中脚线,消費者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商品的售價完全取決于商家弥搞,消費者并不知道商品的“真實”價格邮绿,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覺以及與市場上同類產品進行比較,以此來獲得對目標商品價格的模糊認知攀例。
簡單來說船逮,許多消費行為其實完全是在“這個價格我能接受”的情境下完成的。比如同樣的家教服務粤铭,在富人家庭可以報價500元/小時挖胃,但在普通家庭也許就只能報200元/小時。交易是否可以達成梆惯,得看買家對商品(或服務)的認可程度酱鸭,與商品自身的成本投入并沒有多大關系。
消費者覺得商品值多少錢垛吗,它就值多少錢凹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