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 學到兩個心理學名詞: 冒充者綜合證和自居心理。
冒充者綜合征(Impostor syndrome窖壕,IP)忧勿,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瞻讽,是指個體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jīng)獲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鸳吸,但是其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速勇,感覺是在欺騙他人晌砾,并且害怕被他人發(fā)現(xiàn)此欺騙行為的一種現(xiàn)象。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認為他們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樣有能力的人烦磁,當他們?nèi)〉贸晒σ院笱伲瑫殉晒w結于其他因素(如幸運或良好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他們的自身能力都伪。
保琳(Pauline R. Clance)提出呕乎,對于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無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循環(huán)作用陨晶。當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遇到一項新的任務時(如考試)猬仁,他們將受到擔心、自我懷疑和焦慮的困擾先誉。為了消除焦慮湿刽,他們對待任務不是表現(xiàn)出拖延行為就是過度準備行為。而當任務真正到來的時候褐耳,他們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叭爱,并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賞。這樣的結果會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喜悅和放松漱病。然而买雾,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很快就會消失把曼,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的焦慮,拖延行為或過度準備行為漓穿,接著又是獲得短暫的放松嗤军,自我懷疑。因此晃危,對于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叙赚,新的成功反而加強了他們正在欺騙他人的感覺,而不是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自信僚饭。
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機會的時候震叮,他常常會表現(xiàn)出某種拖延和無窮準備的狀態(tài)。就是他總覺得在做這個事情時候鳍鸵,自己的能力不夠苇瓣,總覺得這個機會不大可能屬于自己。尤其是那些在經(jīng)營一個企業(yè)的人偿乖,往往遇到一些重大的機會的時候击罪,他表現(xiàn)出某種優(yōu)柔和猶豫不決,而且常常在這種優(yōu)柔和猶豫當中錯失機會贪薪。
這些有冒充者綜合征的人媳禁,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沒有拖延癥,他會在重大的行為画切,比如說擇業(yè)竣稽、擇偶,重大的投資霍弹,以及擔當某種重要的角色的時候表現(xiàn)出習慣性的拖延和回避丧枪。顯然這種心理傾向是我們內(nèi)心的一種負資產(chǎn)。
在面對重大行為時,會表現(xiàn)出習慣性的拖延和回避庞萍。
如果不巧, 你覺得自己對號入座了, 那也沒關系, 因為這種心理是能改變的! 與這種冒充者綜合征相對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叫自居效應拧烦。
自居效應,指在心目中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地扮演一種什么角色钝计,用這個角色暗示自己恋博,使自己慢慢自信起來。
act as if , so you are私恬。就是當你表現(xiàn)出你好相似的债沮,時間久了,你就是本鸣。其實用表演戲劇的方法疫衩,或者是通過持續(xù)的心理練習,不斷地讓自己進入一種角色的方法荣德,你會比較快的去擔當你的角色闷煤。
你總說,要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童芹。未來的更好的自己是怎樣的呢?好像單單一幅場景是不夠的。所有的細節(jié)都要一一添加進來,越詳細越具體越好鲤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