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了關(guān)于非暴力溝通的知識当叭,也正在讀這本書,但是關(guān)于非暴力溝通的理解還很粗淺,因為在日常的工作中佩迟,或者溝通過程當中自己深感不能純熟的應用。
原因是:有一些異化的溝通方式在生活中是如此的常見竿屹,不仔細體會都很難發(fā)現(xiàn)报强。
見
所謂的“異化的溝通方式”是指:
在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方面,雖然我們致力于滿足或表達某種良好的愿望拱燃,實際卻忽視了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秉溉,以至于造成了彼此的疏遠,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第一種情況是道德評價召嘶。
很多人習慣用道德標準來評判別人父晶,而不是用價值判斷來評價一個人做的事。有一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弄跌,說的就是一個女人為了讓那個說過她是潘金蓮(潘金蓮=壞女人)的人道歉甲喝,恢復她的榮譽,而不斷上訪的故事铛只。
語言中關(guān)于好人和壞人的判斷是基于道德判斷的埠胖,符合當時社會條件下的道德規(guī)范的我們稱之為“好人”,而反之則是“壞人”淳玩。小孩子的思維里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直撤,有一個階段我們的社會中也是以非黑即白來做道德判斷的。隨著年齡增長蜕着,我們發(fā)現(xiàn):好人做的事不一定都是好事谋竖,不是所有的壞人做的事都是壞事,于是我們出現(xiàn)了灰色的思維模式侮东,我們也感知到圈盔,因為很多不同的人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
理屈詞窮是一個成語悄雅,但是有時候“詞窮”不是因為“理虧”驱敲,只是不善言辭,或者被似是而非的道德所綁架宽闲,有時候“你指責我不對众眨,并不能證明你是對的”。
國際上的暴力事研究機構(gòu)發(fā)現(xiàn)容诬,一個地區(qū)語言中道德判斷越多娩梨,暴力事件就會越頻繁。
第二種是進行比較览徒。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比較也是一種判斷狈定,而不是對事實的客觀描述。有一本書叫做《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习蓬,作者詼諧的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纽什,尖銳的指出了比較的害處。在這本書里有非常詼諧的描述: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和他人作比較吧躲叼。
有一個關(guān)于幸福的說法是:幸福就是比妹夫掙的多芦缰。有些人將比較作為獲得幸福的源泉。結(jié)果很可能是“過上悲慘的生活”枫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會讓自己一時的安慰自己让蕾,但不會長久感到幸福浪规。
現(xiàn)在的人們比較的事情很多:
第一比身材,第二比成就探孝;第三比金錢笋婿。
第三種是回避責任。使用“不得不”顿颅,“你讓我”等諸如此類的詞匯萌抵,在找到失敗借口的同時淡化了個人的責任,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nèi)在根源元镀。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回避責任的情景绍填?
1.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qū)使。不得不做飯栖疑?
2.個人情況讨永、成長經(jīng)歷、自我形象等標簽遇革。
3.其他人的行為導致的卿闹。打孩子是因為他跑到街上去了。
4.上級的命令萝快。
5.同伴的壓力锻霎。
6.機構(gòu)的規(guī)章制度及政策。
7.性別角色揪漩,社會角色或年齡角色旋恼。
8.無法控制的沖動。
所有的這些借口和原因奄容,都是要給“自己是好的”留一個空間冰更,都是為了回避責任。
有一次馬歇爾博士在咨詢時昂勒,有一個女士說蜀细,我不得不做飯,我討厭做飯戈盈,我早就受夠了奠衔。而馬歇爾讓她按她的的意愿,嘗試不做飯的時候塘娶,他的家人卻說:感謝上帝归斤,也許她終于可以不在吃飯的時候發(fā)牢騷了。
另外一位老師說血柳,他非常討厭評級官册,因為評級會讓學生緊張生兆,但是我不得不評級時难捌,馬歇爾建議他將“我不得不”改為“我選擇”的時候膝宁,他說,我選擇評級根吁,是因為我想保這份工作员淫。他被自己的說法震驚了。
通過這樣的表達我們發(fā)現(xiàn)了击敌,其實我們沒有思考做一些事情真正的好處介返,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得到了好處(很難覺察和發(fā)現(xiàn),潛意識的決策一般是為了“你”好)沃斤,而不是因為“討厭但不得不去做”圣蝎。
第四種情況是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中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衡瓶,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徘公。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哮针。這種異化溝通方式認為:有些行為值得獎勵关面,而另一些行為必須接受懲罰。這種想法通過“應當”這個詞得到體現(xiàn)十厢。
例如“他們應當因他們所有的事情受到懲罰等太。”這種想法的底層思維是:有些人是壞人蛮放,應該通過懲罰缩抡,讓他們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包颁。
感
我們陷入異化的溝通方式而不自知缝其,就像我們說自己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一樣,我們知道怎樣做是對的徘六,但卻做出了和對的理念相反的行為(莫名其妙的力量)内边。
那個著名的考倒男人的問題:“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河里,你會先救誰待锈?”漠其,如果先救我媽,就是“不愛她”竿音,如果救她就是“不孝”要承受道德的審判和屎。當這種場景真實出現(xiàn)時,你一定會做出自己的判斷春瞬,此時的你一定是“知行合一”的柴信,因為你的行為一定是符合你的潛意識的,所以“意識”不決定什么宽气,潛意識才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大象”随常。
思
面對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影響潜沦,我們怎么思考才會規(guī)避這些坑?
道德評價绪氛,用價值判斷唆鸡;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當我們使用好壞來評價別人時枣察,認真的了解一下自己的觀點争占。
在我們對自己或別人不滿時,覺知一下是不是開始了比較序目?和別人比身材臂痕、比成就、比錢財猿涨、比…比較的結(jié)果就是非要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刻蟹。
當我們在說:“不得不”和“你讓我”之類的話的時候,回想一下是不是同時回避了責任嘿辟。不回避自己的責任舆瘪,就用“我選擇”來代替這些詞語,探究一下潛意識里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红伦?自己從中得到了什么好處英古,可以看到自己做這些事情的真正的意圖,也就是有意識的“看見”潛意識昙读。
在使用“應該思維”(也被稱為“僵固型思維”)的時候就要看一看召调,這些判斷是不是有好人壞人的判斷在里面?而沒有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蛮浑,是不是屈從于權(quán)威唠叛,傾向于追隨權(quán)威,導致我們對觀察到的情況做出好壞沮稚、是非的判斷艺沼。
行
要時常保持對這些語言的覺察,覺察其后面的觀念蕴掏、概念障般、想法(來自于哪里?也許是社會道德盛杰,也許是“權(quán)威期待”挽荡,也許是一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名言。比如“無度不丈夫”經(jīng)過多年的以訛傳訛結(jié)果成了“無毒不丈夫”成為很多人的人生信條一樣即供。)定拟,讓這些背后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是改變的開始,要通過有意識的“觀察”產(chǎn)生“新體驗”可能是痛苦的逗嫡,但成長一定是快樂的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