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理解了何謂“使命”叁熔。
承接上一段委乌。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荣回,使命感是一種挺虛無縹緲的事情遭贸。
一個區(qū)區(qū)普通人,可以有什么使命感呢心软?不過是好好活完自己的一生壕吹。甚至更簡單一點,人生在世删铃,吃喝二字耳贬。能吃好喝好,相信已經(jīng)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猎唁。
但是咒劲,吃好喝好這個標準,往往是能夠上下變化的胖秒,沒有一個具體的定位缎患。而且說白了慕的,吃好喝好阎肝,這大概只是最底限的需求,明顯我們還要玩好肮街,那就需要很多其他的思考……于是风题,這個想法非常模糊,所以基本不成立嫉父,也無法作為一個“動力源”來鼓勵我們一直前進沛硅。
那么,這半年來我對使命感的學習有什么結(jié)果呢绕辖?
考霸營的說法是摇肌,如果找不到使命感,那么就先把保護好自己仪际,保護好家人围小,不辜負所有與自己有所鏈接的人昵骤,作為自己的使命。這樣肯适,我們就能一直在前進的路上有奮斗的遠大目標变秦,而不會糾結(jié)于日常的各種如考試、升職之類的小事之中框舔,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遠大目標時“順手就會完成”的小目標蹦玫。也因此,使命感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對抗焦慮刘绣。
混沌大學的說法是樱溉,使命感是一種你會把它當做生命一樣來看待的事情,你的一切行為都會圍繞它來轉(zhuǎn)動纬凤,甚至你自己的生命都沒有它重要饺窿。而當你找到自己的這個使命,并為之奮斗時移斩,你就會發(fā)現(xiàn)肚医,一切都會超出你的想象,朝著你未曾想象過的美好發(fā)展而去向瓷。而這種美好作品的誕生肠套,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流動,我們自然就能感受到一種平和猖任、安樂的心情你稚。
比起混沌大學極具“禪”味的解讀,考霸營更貼近生活朱躺,更重視實際的聯(lián)系刁赖。
也因此,在剛接觸混沌大學這套理論的時候长搀,我還是不太懂宇弛,只能感受到確實有一種無可言說的美在其中。
幸而源请,后來我又遇上了考霸營枪芒,并在里面擔任了班委。這一段經(jīng)歷讓我確認了使命感的存在谁尸,也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自然生長”舅踪、“美好作品的誕生”這些點確實存在。并且良蛮,在考霸營的分享中抽碌,我發(fā)現(xiàn),事情確實“超出了我想象般美好”决瞳。而我真正在其中所做的货徙,僅僅是堅持了“把握住能把握住的每一點一滴”而已泽裳。
此外,我也在考霸營發(fā)現(xiàn)了很多與混沌大學共通的底層邏輯破婆。包括“求真”和對《幾何原本》中底層邏輯的對應(yīng)涮总,比如“寧靜”與“時間的空隙”對應(yīng),比如“積累一點一滴”與“自然生長”等等祷舀。有種感覺是瀑梗,混沌大學給了我一個巨大包覆,而考霸營則在里面搭建了骨架支撐裳扯,兩者合二為一抛丽,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妙的個人溫室——值得一提的是,讀書營則告訴我饰豺,這個溫室還需要大量的好書來填充亿鲜。
無論如何,僅用半年時間冤吨,搭建出這樣一個我過去十年都找不到的好地方蒿柳,這讓我感覺一時有點恍惚。
我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信徒”漩蟆,甚至是“傳教士”垒探。那么這個溫室,視為一個“廟宇”怠李、“教堂”圾叼,也未嘗不可。
那么具體而言捺癞,到底使命感于我是什么呢夷蚊?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好為人師”的一面,就像讀書營說的髓介,“拿著錘子的人惕鼓,感覺滿世界都是釘子”。
但我可能是其中特別想“錘”的那些人版保。
我“特別尤其過分極度”地好為人師呜笑。
我總覺得夫否,世間其實有很多簡單易懂的真理彻犁,但大家都選擇性忽略,最終才導(dǎo)致了當今社會的各種混亂和各種“大戲”凰慈,促成了每個人生活中的種種煩惱難題汞幢,甚至會危及到人們最基本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
而我會認為我自己掌握了其中最核心的一些內(nèi)容微谓。畢竟森篷,我是從一個體育大學的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的输钩,我掌握的知識原本就與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有關(guān),且我也一直在不斷學習和前進仲智。
但當下社會的意識买乃,導(dǎo)致上述兩種知識都沉浸在“解決問題”的點上,而沒有沉淀到“以一應(yīng)萬”的狀態(tài)钓辆。
這也是我經(jīng)常調(diào)侃的“術(shù)”與“道”的關(guān)系剪验。
過于糾結(jié)“術(shù)”而缺乏對“道”的思考,結(jié)果是非常不妙的前联。
我們總是尋找封裝的成果功戚,而不去過問實際的邏輯,就像我們讀書時只抄答案而不總結(jié)似嗤,甚至連過程都不看一樣啸臀。
咳咳……啊……果然又陷入說教之中了。果然我是“特別想錘”~
關(guān)于這點烁落,前段日子我在一位B站Up主有關(guān)模因(Meme)的思考中學習到了一種新的思路乘粒。他認為,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歡用Meme伤塌,是因為它是最低限度的信息量封裝谓厘,而使用它能讓人滿足“我留下了痕跡”的生物本能。
“我留下了痕跡”是一種怎樣的生命本能呢寸谜?比如竟稳,過度繁殖。
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在自然界中熊痴∷郑科學家發(fā)現(xiàn),越是接近食物鏈頂端的強大動物果善,越傾向于“優(yōu)生優(yōu)育”诊笤,一胎一般就一兩個幼崽。比如人類巾陕、大型哺乳類動物(特別是捕食者讨跟,比如大熊貓——所以一旦瀕危,拯救難度很高)鄙煤。而越是接近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晾匠,則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
比如青蛙梯刚、魚類凉馆、昆蟲,它們產(chǎn)卵的量足以讓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都頭皮發(fā)麻。有一種叫“翻車魚”的魚類更是其中典型代表:它們長得特別大澜共,極其容易成為靶子向叉,卻又天生沒有對抗敵人的攻擊能力,在水中游動也很笨重嗦董,行為也很“呆頭呆腦”母谎,也沒有如烏賊潑墨等“特異功能”,簡直是捕食者眼中的“砧板肉”京革。結(jié)果销睁,它們每次產(chǎn)卵數(shù)量都破億,最多甚至可達到3億(參考:魚類平均在30萬存崖,“海中霸王”鯊魚甚至在個位數(shù))……這樣的繁殖量級冻记,這樣的體型(最大體長在3.0~5.5米),卻一直沒有成為災(zāi)害来惧,可見它們的生存有多艱難……
而對于人類這種高等動物而言冗栗,“繁殖”的本能雖然依然存在(比如古代帝王,當今“海王”)供搀,但更多人(可能出于無奈隅居,可能出于追求)而選擇了從“精神層面”上,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己的“基因”——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這些最小信息單元要稱之為“模因(Meme葛虐,對比基因Gene)”了吧胎源?
也就是說,所有知識傳播行為屿脐,最初可能源自于一種“想要留下痕跡”的生物本能涕蚤。而這種生物本能的根本目的是生物種群的續(xù)存。
沒錯的诵,到了人類的高度万栅,即使不是繁殖,也能達到使種群續(xù)存的目的西疤,那就是傳播知識烦粒。
不知道末世題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不知道人類關(guān)于自身種族未來危機的思考是源自什么時代代赁,但一定是源遠流長的扰她。
一旦有了生命,就一定會擔心死亡芭碍。個體如此徒役,種群也如此。
當然豁跑,在人類真正對自身理解達到“種群”這個概念之前廉涕,我們考慮到最高的高度會是“國家興亡”——不過現(xiàn)在也有一些人開始真正關(guān)心人類本身以及我們的家園泻云,地球的存亡問題了艇拍,只是狐蜕,還不夠多。
多少才叫夠多卸夕?所有人都開始關(guān)心了层释,才叫夠多。畢竟問題已經(jīng)大到難以忽視了快集。
(又要陷入說教了9备帷)
咳咳……退回來。
我想說的是个初,我個人的使命感乖寒,源自于生物的本能“傳播知識”,同時也帶有對未來的擔憂院溺。
從最初的楣嘁,“想把混沌大學的觀念帶給大家”的“信徒思維”币叹,到讀書營的“如果不能更換客觀環(huán)境顷啼,至少要通過讀書來改變心理環(huán)境”的心理咨詢考慮,再到考霸營“讓更多人求真锯厢,利用底層邏輯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傳教思維”谆膳,最后到閱讀使者時的“知識累積發(fā)生質(zhì)變的前提叭爱,是全人類的最低知識水平的提升,而發(fā)生質(zhì)變的結(jié)果就是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極大變化漱病,使得人類社會極大進步买雾,解決物質(zhì)乃至精神上的問題”這種貼近“終極問題”的思考……
提升“最低知識水平”和“知識積累質(zhì)變”應(yīng)該是相輔相成的事件。那么后者無法做到杨帽,我想做前者凝果,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廣閱讀睦尽,推廣理性思考器净。
這就是當下,我給自己的使命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