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中華心學(xué)沿革簡述》 龐鶴鳴 著
2 知用
這里介紹的知用,指心體層面映知功用,而非形成認(rèn)知的全過程及其內(nèi)容榆纽。誠然,這樣問題又不能截然分開捏肢,只是著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奈籽。在心的知用這一節(jié)里,擬介紹本然之知鸵赫、見聞之知(才情之知)衣屏、良知、體認(rèn)之知四項辩棒。在這些具體內(nèi)容未表述之前狼忱,先了解一下心體所以能形成知用,也許是有益的一睁。
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人生而有知”钻弄、“心生而有知”的記述,后世更認(rèn)為“知者吁,吾固有之也”窘俺。王陽明甚至把良知看作是心的本體來論述。唐代的圭峰宗密复凳,把“知”說成是“真如清凈心”瘤泪。禪宗開悟就是悟得這個知,對此育八,我在《傳統(tǒng)修身法理》論述開悟內(nèi)容時对途,有所闡述:“知”不是心體,而是心的本然之用的內(nèi)容髓棋。
對于心體之用掀宋,六祖慧能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仲锄,不從外入”劲妙。神會說:“本空寂上自有般若能知,不假緣起”儒喊。張栻說:“知者镣奋,良知固有,匪緣事物”怀愧。王陽明說:“心自然會知”……至于心為什么生知侨颈?般若體為什么能知余赢?則皆無進一步說明。明·林兆恩深研儒哈垢、釋妻柒、道三家修煉理法有所得,對心的體耘分、用精要闡釋举塔,對心的知用說:“心猶鏡也,虛而明者求泰,本體也央渣。或問何者為心之用渴频。林子曰芽丹,鏡之照,即心之知也卜朗,照乃鏡之用拔第,而知乃心之用”。又說:“唯虛故靈场钉,靈則應(yīng)感而無不通矣蚊俺。唯虛故明,明則燭物而無不畢照矣”惹悄〈航校“心猶鏡也肩钠,虛而明者本體也泣港,鏡中所照之物,物之影也价匠,影有去來当纱,若執(zhí)去來之影以為鏡者,妄也”踩窖。還進一步說:“唯其心虛故能應(yīng)物坡氯,而不滯于物……無可無不可,廓然大公洋腮,物來順應(yīng)箫柳,豈其心之有所倚仁、有所倚于義耶啥供?故無物則虛悯恍,虛則無倚,無倚則無跡”伙狐。
郝敬亦持此觀點涮毫,“這里空空朗朗瞬欧,任萬感紛綸,八面交應(yīng)罢防,這里只是空空朗朗如一面鏡艘虎,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咒吐,并把虛與明聯(lián)系起來講神明:
“神明空洞野建,普照無心,何人何我渤滞?如鏡中影贬墩,來則不能不現(xiàn),虛即明妄呕,非二體也陶舞,離虛無明,離明無虛绪励,不虛不明肿孵,不明不虛,是以圣人言明疏魏,即不言虛停做,故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大莫。言虛亦即是言明蛉腌,故曰“無思也,無為也只厘,寂然不動烙丛,感而遂通先下之故也”。
這就是說羔味,心之知用河咽,是由心的虛明之體決定的。前面講心體本質(zhì)屬性指出赋元,心是氣之精爽忘蟹、精靈,黃宗羲亦講:“心即氣之靈處搁凸,所謂知氣在上也”媚值。這表明,知是建立在心之靈氣的基礎(chǔ)上的功能护糖,我們不妨把心的精細(xì)之氣褥芒,形成知(確切說應(yīng)是映知)與鏡之映物,作比附說明椅文。鏡所以能反映物喂很,關(guān)鍵在鏡子是一均勻光滑平面惜颇,物體的光線投射到鏡面,就能使物體的形象得以反映少辣。心這種精爽之氣凌摄,是純凈無雜、無別漓帅,而且極度虛豁無比的氣锨亏,較鏡面的均勻度不知強多少倍,更為重要的是心體不是一個平面忙干,而是可以形成無數(shù)平面器予,所以心體的映知能力也是難以想象的。林兆恩曾說:“圣人之心猶鏡也捐迫,然鏡之鏡也乾翔,有盡;圣人之鏡也施戴,則無盡焉”反浓。后面讓我們書歸正傳,談心知的各項內(nèi)容赞哗。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