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現(xiàn)代架橋比驻,沒有高新技術(shù)的支持,古代的橋全靠人力岛抄,跨海大橋的建造更是難以想象的艱難别惦。然而我們的先輩用超于常人的智慧和努力,搭起了一座座“不可能”的橋梁夫椭。
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旱УВ口處有一座氣勢宏偉的大橋,它就是洛陽橋蹭秋。這是一座千年古橋扰付。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chǔ)的開端仁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羽莺。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洞豁,前后歷七年之久盐固,耗銀1400
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丈挟。據(jù)史料記載刁卜,初建時橋長360丈,寬一丈五尺曙咽,武士造像分立兩旁』着浚現(xiàn)橋長731.29米、寬4.5米桐绒、高7.3米夺脾,有
44座船形橋墩之拨、645個扶欄茉继、104只石獅、1座石亭蚀乔、7座石塔烁竭。
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吉挣,創(chuàng)造了一種直到現(xiàn)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chǔ)派撕。
造橋者們在水底鋪設(shè)了一道石基婉弹,沿著橋的縱線拋下許多石塊,筑成寬20多米终吼、長達1千米的水下石頭長堤镀赌。單塊的石頭容易被海潮沖走,構(gòu)成石基后际跪,就不易被海潮沖走了商佛。
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為了鞏固橋基姆打,造橋者又在橋下養(yǎng)殖了大量的牡蠣良姆,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幔戏,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jié)成一個整體玛追,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yīng)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闲延。
當時沒有現(xiàn)代的起重設(shè)備痊剖,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垒玲,架設(shè)橋面大石板邢笙,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侍匙,它有利于分水氮惯。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想暗,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妇汗。
“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说莫。游客佇立橋上杨箭,在松蔭下看“潮來 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储狭,另有一番情趣互婿。
解放后,洛陽橋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辽狈。為了保護舊橋慈参,60年代于舊橋西面又 架了一座新橋,供機動車輛行駛以減少舊橋的壓力刮萌。近年驮配,政府又撥巨資重修洛陽 橋,氣派非凡。如今新舊橋并駕江上壮锻,連同新建的鐵路橋琐旁,如三虹臥波,連峰齊美 猜绣,十分壯觀灰殴。
洛陽橋建成100多年后,我國古代的建橋者又在福建晉江海灣建造了一座更長掰邢、更雄偉的跨海大橋——安平橋验懊。安平橋比洛陽橋長得多,橋長是后者的4倍尸变,橋墩達300多個义图。這個巨大的海上造橋工程,也應(yīng)用了生物物質(zhì)來建造橋墩召烂。
自1053年洛陽橋建成以來碱工,近千年過去了,洛陽橋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奏夫,海水腐蝕著它怕篷,海潮沖刷著它,然而酗昼,直到今天廊谓,它仍然橫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