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稱“契文”刊苍、“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濒析。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正什,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号杏。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婴氮,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的遺物,只當做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盾致,把許多刻著甲骨文的龜甲獸骨磨成粉末主经,浪費了許多極為有價值的文物,后來庭惜,晚清官員罩驻、金石學家王懿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fā)現了甲骨文所在地。百余年來护赊,當地通過考古發(fā)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154600塊惠遏。此外,在河南骏啰、陜西
其他地區(qū)也有甲骨文出現节吮,年代從商晚期(約前1300年)延續(xù)到春秋。
---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