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主角沒事吧.......兄弟們我走中路......這也能吵起來歧蕉?......
大腦:呼哧呼哧呼哧呼哧
阿易:你咋越跑越慢呢?我不是找了一堆放松的事情做了嘛
大腦:(怒目)你看我放松了嗎康铭!
壹?/?成 癮
手機里有太多的娛樂選擇惯退,每一個選擇都被視為“放松”,讓我們欲罷不能:抖音从藤、電視劇催跪、游戲、社交媒體......更妙的是夷野,大多數(shù)人都能做到在多應(yīng)用之間來回切換懊蒸,十分得心應(yīng)手。
這聽起來有些美好悯搔,但人們還是遇到了一些麻煩骑丸。
比如發(fā)現(xiàn)自己即使不玩手機,也處于“手機模式”:注意力分散妒貌、更加追求即時滿足通危、喜歡多任務(wù)切換、情緒起伏大等等灌曙,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軀體上的不適:頸椎菊碟、肩部、頭部在刺、眼睛......
即使明了睡前不斷刷手機的危害逆害,也看了很多戒癮技巧,但最終還是干不過那一瞬間的起意蚣驼,只留下醒來的懊悔和對“改過自新”博主的羨慕魄幕。
很多人都會將其歸因到自制力上面去,一些自我要求高的個體隙姿,可能還會進行自我譴責梅垄,或者采取一些手段加以控制。不過,失敗者蕓蕓队丝,然后再陷入新一輪的焦慮靡馁、自責和逃避。
我們很難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數(shù)字成癮了机久,但從一些特征來看臭墨,似乎最遠的也離成癮特別近:
沖動、強迫膘盖、難以自控胧弛、在無法使用時變得緊張和焦慮、對工作和學習活動造成困擾......
(注:本文所述“數(shù)字成癮”包括網(wǎng)絡(luò)成癮侠畔、社交媒體成癮结缚、數(shù)字游戲成癮和智能手機成癮)
貳?/?塑 造
有觀點認為,人們淪陷在無窮無盡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中软棺,其實是在腌制自己的認知红竭。認知又由大腦產(chǎn)生,因此實際上對于手機的沉迷喘落,更是在重塑自己的大腦茵宪。
當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塑造大腦瘦棋,但是這種上癮式的塑造稀火,無疑難以使其走向我們所樂見的結(jié)果。
從心理學上來看赌朋,手機成癮包含兩個重要的機制:強化和習慣凰狞。
手機的各式功能滿足了人們很多需求,當前各大信息平臺盛行的推薦算法箕慧,也在極力地迎合用戶的喜好服球,太多的即時滿足鼓勵了人們更多地用手機,也即正強化颠焦;
反過來斩熊,手機世界提供的庇護所“與世隔絕”,幫助人們轉(zhuǎn)移注意力伐庭,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不快和繁瑣事務(wù)粉渠,形成了一種負強化。
而手機操作的便捷以及軟件交互的友好圾另,使人們很快就形成了使用習慣霸株,給強化的通路大開綠燈,最后成癮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集乔。
從神經(jīng)和分子機制上看去件,成癮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開始,手機里的內(nèi)容吸引了個體的大量注意力,并在短時間內(nèi)給予需求滿足(提供快樂尤溜、宣泄不滿等)倔叼。
一邊是低成本的操作,一邊是嘗到甜頭后的強烈渴望宫莱,為了獲得滿足丈攒,我們不斷接觸刺激物,刺激物則不斷刺激大腦傳遞多巴胺授霸、啟動獎賞系統(tǒng)巡验,成癮就此開始。
由于一開始成癮物提供了大量的獎賞碘耳,前額葉迷失了自我显设,對于成癮物作用的高估使它產(chǎn)生過度的反應(yīng),并且變得難以抑制沖動藏畅,我們常說的“自控力”由此發(fā)生變化敷硅。
同時,伏隔核中谷氨酸出現(xiàn)異常驅(qū)動愉阎,降低了興奮性突觸對神經(jīng)傳遞的調(diào)節(jié)能力。
久而久之力奋,這種異常的興奮傳遞榜旦,使得前額葉皮層功能和認知控制受損,神經(jīng)獎賞系統(tǒng)也出現(xiàn)缺陷景殷,工作記憶和決策能力較差溅呢。
在ERP的觀測結(jié)果中,我們看到了網(wǎng)絡(luò)成癮表現(xiàn)出的大腦異常猿挚。
【ERP
ERP是Event-related Potential的簡稱(事件相關(guān)電位)咐旧,它反映了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jīng)電生理的變化,也被稱為認知電位绩蜻,也就是指當人們對某課題進行認知加工時铣墨,從頭顱表面記錄到的腦電位。
N1
ERP的主要成分之一办绝,表現(xiàn)的是大腦皮層對于刺激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反應(yīng)伊约。
P300
ERP的主要成分之一,P300是反映人認知加工能力的重要指標孕蝉÷怕桑】
網(wǎng)絡(luò)成癮者產(chǎn)生了更大、潛伏期提前的N1降淮,也就是說超埋,相同強度的刺激誘發(fā)了更大強度的大腦皮層喚醒,吸引了成癮者更多的注意力,導致感覺功能和注意功能異化霍殴。同時媒惕,網(wǎng)絡(luò)成癮者的P300幅值降低,這提示成癮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繁成。
并且吓笙,大腦本質(zhì)上是一個物質(zhì),異常的運轉(zhuǎn)也意味著結(jié)構(gòu)的磨損巾腕。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面睛,手機成癮者的出現(xiàn)前額葉和島葉的部分灰質(zhì)減少、部分腦區(qū)的白質(zhì)完整性降低尊搬。
左右半腦之間的連接也出現(xiàn)了異常叁鉴,這跟灰質(zhì)、白質(zhì)的變化存在一些聯(lián)系佛寿。
從腦電波的結(jié)果上看幌墓,網(wǎng)絡(luò)成癮者的α波(常見于靜心專注狀態(tài))和β波(清醒狀態(tài)時最常見)也都有所降低。
既然傷害這么大冀泻,為什么不停手呢常侣?其實正是因為傷害,才無法停手弹渔。
之前負責抑制胳施、反應(yīng)、獎賞的腦區(qū)都遭到破壞肢专,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和控制舞肆,而且重復的行為強化了“手機——滿足”的認知,習慣更是難以改變博杖,大腦已經(jīng)陷入惡性循環(huán)椿胯。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
是的剃根,數(shù)字成癮和物質(zhì)成癮(酒精哩盲、藥物等)在腦神經(jīng)特征上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最終我們可以看到跟继,當大腦因為成癮行為發(fā)生改變時种冬,自責已經(jīng)無濟于事,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是徒增痛苦舔糖,然后現(xiàn)實世界多了一個焦慮源把我們趕回手機世界娱两。
【腦區(qū)名詞解釋
前額葉
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的各個部分與情緒有關(guān)金吗。靈長類動物的PFC分為3個子區(qū):背側(cè)PFC十兢、腹內(nèi)側(cè)PFC和眶額皮層趣竣。PFC的技能具有不對稱性。左側(cè)PFC與積極感情有關(guān)旱物,右側(cè)PFC與消極感情有關(guān)遥缕。
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位于基底核與邊緣系統(tǒng)交界處,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jīng)元宵呛。在大腦的獎賞单匣、 快樂、 成癮宝穗、 侵犯户秤、 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獎賞系統(tǒng)
大腦中的一個回路逮矛。每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鸡号,獎賞系統(tǒng)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都會給行為評分,判斷該行為是值得獎勵還是不獎不罰或者需要懲罰须鼎,再將評分的結(jié)果傳遞給中腦腹側(cè)被蓋區(qū)(Ventral Tegmental)鲸伴,由其判斷是否釋放對應(yīng)量多巴胺(Dopamine)〗兀】
仨?/?正 念
如果我們的大腦結(jié)構(gòu)和神經(jīng)連接能因過度使用手機而改變汞窗,那是否有方法可以反過來讓大腦產(chǎn)生積極的改變?
正念冥想也許是一個溫和的選擇赡译。
Kabat-Zinn將正念定義為“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關(guān)注——有意地關(guān)注當下杉辙,且不加判斷〈范洌”
正念冥想還讓我們客觀了解到自己的想法,保持一種“想法不是事實”的態(tài)度狂男,而無需去改變想法內(nèi)容综看,或者對自己進行評判。
一般的做法為:選擇一個注意對象(如自己的呼吸)岖食,找個地方舒服地坐著红碑,閉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泡垃。如果頭腦中出現(xiàn)了任何想法析珊,觀察它、目送它離開蔑穴,然后注意再回到呼吸上即可忠寻,不必煩躁、指責或評判存和,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奕剃。這樣訓練10-15min后衷旅,休息1-2min就可以結(jié)束。
正念冥想已經(jīng)被證實可以用在物質(zhì)成癮的治療中纵朋。比如柿顶,正念幫助成癮者認識到上癮背后的渴望本質(zhì),識別自己的酒癮/藥癮沖動操软,以使他們能做出一些有意識的反應(yīng)嘁锯,而不是按照之前的習慣繼續(xù)沉迷酒精和藥物。
這種積極性并不是說正念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聂薪,因為這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意識認知狀態(tài)家乘,像成癮行為一樣需要不斷重復將其變成習慣,從而重塑大腦胆建。
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過程中赌结,位于額葉和頂葉中參與注意調(diào)節(jié)的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以及參與覺醒和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的前扣帶回缔杉、中腦鳍征、下丘腦等都被激活。
同時凉驻,正念可以增加前額葉的皮質(zhì)厚度腻要,研究者推測很可能會增強情緒和認知的處理,抵消因病理或衰老失去的皮質(zhì)體積涝登。
正念效益的外在表現(xiàn)具體為對注意力雄家、知覺敏感性、專注能力的改善胀滚,因此正念冥想也被稱為一種“健腦”活動趟济。
對于無法自控的我們來說,在下一次非必要的手機使用念頭出現(xiàn)時咽笼,可以用正念來保持自己的專注顷编。在過度使用手機時,也可以進行正念覺察當下剑刑,同時不對行為進行批評或譴責媳纬。
這會是一個神奇的體驗:我看著我自己玩手機。
然后有意識地改變行為施掏,比如看一眼手指钮惠,或是抬頭望望天花板。
當全身心的投入有一絲可以抽離開來時七芭,剩下的就不會太難了素挽。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
[1]Wee, C. Y., Zhao, Z., Yap, P. T., Wu, G., Shi, F., Price, T., ... & Shen, D. (2014). Disrupted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i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PloS one, 9(9), e107306.
[2]Savci, M., & Aysan, F. (2017). Technological addictions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predictor effect of internet addiction, social media addiction, digital game addiction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social connectedness. Dusunen Adam: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logical Sciences, 30(3), 202-216.
[3]Chen, C., Zhang, K. Z., Gong, X., & Lee, M. (2019). Dual mechanisms of reinforcement reward and habit in driving smartphone addiction: the role of smartphone features. Internet Research.
[4]Kalivas, P. W., & Volkow, N. D. (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addiction: a pathology of motivation and choic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2(8), 1403-1413.
[5]熊建英, & 胡劍鋒. (2009). 腦電分析在網(wǎng)絡(luò)成癮者的認知研究中的應(yīng)用. 考試周刊, (5), 236-237.
[6]Basel, A. M., McAlaney, J., Skinner, T., Pleva, M., & Ali, R. (2020). Defining digital addiction: Key features from the literature. Psihologija, 53(3), 237-253.
[7]Brand, M., Young, K. S., & Laier, C. (2014). Prefrontal contro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view of neuropsych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375.
[8]Hu, Y., Long, X., Lyu, H., Zhou, Y., & Chen, J. (2017). Alterations 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young adults with smartphone depend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 532.
[9]Horvath, J., Mundinger, C., Schmitgen, M. M., Wolf, N. D., Sambataro, F., Hirjak, D., ... & Wolf, R. C. (202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rrelates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s, 105, 106334.
[10]Choi, E. H., Chun, M. Y., Lee, I., Yoo, Y. G., & Kim, M. J. (2020). The effect of mind subtraction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9), 3263.
[11]Takahashi, T. (2018). Behavioral economics of addiction in the age of a super smart society: Society 5.0. Oukan (Journal of Transdisciplinary Fe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2), 119-122.
[12]Hsu, S. H., Grow, J., & Alan Marlatt, G. (2008). Mindfulness and addic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lcoholism, 229-250.
[13]Burhan, R., & Moradzadeh, J. (2020). 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 (DA) and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Journal of Neurology & Neurophysiology, 11(7), 1-2.
[14]Hoppes, K. (2006). The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o-occurring addictive and mood disorders.?CNS spectrums,?11(11), 829-851.
[15]Pruett, J. M., Nishimura, N. J., & Priest, R. (2007). The role of meditation in addiction recovery. Counseling and Values, 52(1), 71-84.
[16]Dixon, M. R., Wilson, A. N., & Habib, R. (2016). Neurological evidence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effectiveness in college-age gamblers. 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5(2), 80-88.
[17]https://zhuanlan.zhihu.com/p/461804900
[18]百度百科
注: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