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語文課究竟是干什么的一種課,對每一個論者來講,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孰輕孰重孰第一孰第二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了幾十年抖苦,到現(xiàn)在依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所以睛约,筆者在這里不想再就這個問題展開辯論鼎俘。筆者要申明的是沒有了工具性哲身,人文性也就失去了依托辩涝,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講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勘天?所以怔揩,語言是根,是干脯丝,人文是枝商膊、是葉、是花宠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定性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晕拆,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材蹬,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实幕。”?這個表述明白無誤的將“工具”排在前頭堤器,“人文”排在后面昆庇。這個表述斷不能寫成“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闸溃≌海”這樣的表述是不符合事理之間的邏輯關系的。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這個方面表述得更加清楚: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辉川,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表蝙,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乓旗、人生觀府蛇、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寸齐;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欲诺。
據(jù)此,我們可以堅定地認為語文課首先是個語言課渺鹦,訓練并培育學生的語言能力當是語文課的中心任務。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就語文課的教學目的而言脏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表述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浪讳,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制妄,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祠锣,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酷窥,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表述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蓬推,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澡腾,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沸伏,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郑”
前一表述的核心是“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毅糟,后一表述的核心是“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前一表述的核心概念是“語言文字”澜公,后一表述的核心概念是“語文素養(yǎng)”姆另;“語言文字”是個老概念,眾所周知坟乾;“語言素養(yǎng)”是新提出的概念迹辐,目前雖有眾多理解,但誰也不會把“語言文字”從語言素養(yǎng)中剝離出去糊渊。因此右核,以語言為抓手,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渺绒、運用語言理應成為語文課堂的中心贺喝。
就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來看,語言訓練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一根紅線宗兼。一堂完整的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可圖示如下:
“是什么”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躏鱼,“怎么寫”是語言的形式特點,“怎么樣”是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殷绍,“為什么”是對特定語言形式的表達作用的探究染苛。這個圖示告訴我們,一堂完整的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兩個可能的流程:是什么——怎么寫——怎么樣或是什么——怎么辦——為什么主到。具體來講茶行,教學有些語言材料,可按照第一種路徑來走登钥,“為什么”沒有探討的必要畔师;教學有些語言材料,可按照第二種路徑來走牧牢,“怎么樣”沒有探討的必要看锉。如教學下邊兩則語言材料姿锭,就應當采取不同的教學路徑。
月光如流水一般伯铣,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呻此。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腔寡;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焚鲜。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蹬蚁,所以不能朗照恃泪;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郑兴,小睡也別有風味的犀斋。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情连,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叽粹,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却舀,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虫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挽拔,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辆脸。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螃诅,總是好的啡氢;可是啊,北國的秋术裸,卻特別地來得清倘是,來得靜,來得悲涼袭艺。我的不遠千里搀崭,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猾编,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瘤睹,這故都的秋味。
第一則語言材料選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答倡,教學這個語言片段轰传,可走“是什么——怎么寫——怎么樣”的路徑,具體到教學這一層面而言苇羡,可設計這么三個問題:
①請概括本段的內容绸吸。②這段話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月光的鼻弧?③描寫中使用了哪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請具體的說說它們的好處锦茁。
這三個問題中攘轩,第一個問題屬“是什么”,第二個码俩、第三個問題屬“怎么寫”度帮,第三個問題中的第二個要求屬“怎么樣”。教學這個語言片段稿存,只有遵循“是什么——怎么寫——怎么樣”的路徑笨篷,才能把這個語言片段的佳處讓學生體會到、把握住瓣履。在這里率翅,“為什么”就沒有探討的必要。
第二則語言材料選自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袖迎,有老師在教學這個語言片段時冕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原文的佳妙之處,他將原文做了如下的改動:
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很好燕锥,可是北國之秋卻特別地清靜和悲涼辜贵。我從杭州趕上青島,就是想飽嘗這故都的秋味归形。
接著他讓學生說說改動后的文字同原文的區(qū)別托慨,并探究一下原文為什么要那么寫。很顯然暇榴,這個教學片段走的就是第二條路子厚棵,重點探討的是為什么要這么寫,而不那么寫跺撼。
總之窟感,就教學過程來看歉井,語文教學不論走哪一條路子柿祈,語言能力的培育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
就語文課的教學落點來看哩至,語文課最終要使每一個接受過語言訓練的學生首先必須具備最低程度的躏嚎、較為規(guī)范的聽說讀寫能力,亦即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菩貌。
試想一下卢佣,假如一個上了12年的語文課的人,走向社會以后箭阶,依然在聽說讀寫上存在著較大的障礙虚茶,那么戈鲁,這對于這個人今后的學習、工作嘹叫、生活會是怎樣的一種影響呢婆殿?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罩扇。
所以婆芦,從語文課的最終落點上看,語文課首先必須完成的不是人文教育的任務喂饥,而是語言教育的任務消约,是讓每一個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會聽能聽、會說能說员帮、會讀能讀或粮、會寫能寫。惟有如此集侯,我們才能說被啼,語文課盡了她應盡的責任,完成了她必須完成的任務棠枉。
鄭板橋曾寫過一首題畫詩《竹石》,稱頌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剛強人格泡挺,原詩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辈讶,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娄猫,任爾東西南北風贱除。”把詩中的精神化用到語言教學上媳溺,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如一地“咬定”語言這座“青山”月幌,不論外界有多么強勁的“千磨萬擊”,或“東西南北風”悬蔽,我們都不放松扯躺,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蝎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