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袍先生》讀后感。算不得書評目锭,透露劇情评汰,而且可能扯得比較遠,見諒痢虹。
本書名為藍袍先生被去,實際上收錄了康家小院,李十三推磨奖唯,梆子老太惨缆,豬的喜劇,藍袍先生五篇文章丰捷。多為陳忠實先生八十年代作品坯墨。語言質樸,情深義重病往。近來喜歡讀這段時期的文學作品捣染,因為我不曾經(jīng)歷過,而從建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資料也較少停巷。是認知上的空白耍攘,也更有興趣榕栏。
《康家小院》是短篇小說,語言精煉蕾各。大致劇情是老實巴交的康田生早年喪妻扒磁,好不容易把兒子勤娃拉扯大,并尋了一位叫玉賢的兒媳婦示损。勤娃踏實肯干渗磅,玉賢也是賢妻良母。意外只在于玉賢上掃盲班的時候检访,與冬學老師有了一點私情。在農(nóng)村家庭這自然是頂天的大事仔掸。玉賢想離婚和那位楊老師結婚脆贵,楊老師表示,這不過是玩玩起暮。故事沒有一個明確的結尾卖氨。看到了勤娃的粗暴负懦,玉賢隱忍后的反抗筒捺,以及這位為人師表的楊老師。
我近來一直在思考纸厉,一個人的學識和一個人的道德有沒有關系系吭。回憶看過的文學作品中颗品,書生肯尺,秀才,讀書人更多的是反面形象出現(xiàn)躯枢。負心漢则吟,空談誤國的不在少數(shù)。固然有殉國的士大夫锄蹂,自然也有錢謙益這樣投敵的士林領袖氓仲。也許,學識和道德之間得糜,并沒有正相關吧敬扛。
《李十三推磨》的故事,是陳忠實先生根據(jù)歷史上的人物進一步塑造的掀亩。本篇簡短舔哪,主人公李十三出生于1748年,可證實為陜西地方戲劇碗碗腔秦腔劇本的第一位劇作家槽棍。我看不懂戲劇捉蚤,只看到辛勤苦讀多年的李十三始終未能踏上仕途抬驴,反而是在戲劇創(chuàng)造方面別有成就,倘若不是被嘉慶爺嚇死缆巧,也許布持,會留下更多的傳世名篇。
《梆子老太》讀起來讓人心酸陕悬。主角是這位梆子井村的梆子老太题暖,文章采取倒敘寫法,先說梆子老太過世之后捉超,村子里的人不愿意抬棺材胧卤。給讀者一定懸念后,再從頭說起拼岳。也許是梆子老太患有不孕不育(其實也有可能是她丈夫患有)枝誊,總之這導致她在心理上會比較不平衡,而村里人多少也存了嘲笑的念頭惜纸。而事情的發(fā)展就是梆子老太因為一些言語愈發(fā)惹人生厭叶撒,盡管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原本這位人緣不好的老太也會走完這一生耐版。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后祠够,曾經(jīng)梆子老太的惹人生厭的閑言碎語反倒成了先進代表。莫名其妙在特殊時期掌握了實際權力粪牲。其實梆子老太在特殊時期也沒有多多作惡古瓤,恰如文中所說被人當槍使了自個還樂呵呵÷瞧伲可以看到的是湿滓,雖然她不識字,也不算太聰明舌狗,但是她并不笨叽奥。僅僅是她的一些不確定的言論和待審核的意見,就能決定一個軍人的命運痛侍。在轟轟烈烈之后朝氓,再也沒有人愿意搭理她。幸而作者給了一個算圓滿的結局主届。
權力赵哲,應該掌握在誰手中。廣泛民主制在過往歷史中君丁,并沒有獲得成功枫夺。而當被奴役者獲得權力之后,往往是加倍作惡绘闷。某種程度上橡庞,我贊成精英政治较坛,他們掌權懂得控制權力,盡管會有貪污腐敗扒最,但是他們知道如何駕馭手中的權力丑勤。而它的反方向,更多的吧趣,是濫用法竞。
《豬的喜劇》,農(nóng)民來福購買了一頭母豬强挫,精心照料下誕生了一窩小豬岔霸,談好價格準備出售的前夜。公社韓主任以某十條規(guī)定強令其低價出售給隊里俯渤,并且不得上市場出售秉剑。而誕生第二窩小豬的時候,糧食價格上漲稠诲,豬價格降低。來福想把豬賣給隊里時诡曙,韓主任又開始打太極臀叙。故事至此結束。我看了一下落款日期价卤,是1979年于小寨劝萤。還是挺佩服陳忠實先生,當時就敢寫這樣帶著諷刺意味的小說慎璧。
《藍袍先生》一文中的徐慎行先生床嫌,在思想被教育上跨越了多個時期。徐家以讀耕傳世而聞名胸私,徐慎行則是被父親自幼嚴加管教厌处,大抵和封建社會的夫子一般,有過之而無不及岁疼。徐慎行早期也一如父親教誨阔涉,謹言慎行。然而解放后捷绒,徐慎行加入了我黨的速成班瑰排,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以及一位善解人意的田芳姑娘暖侨。在不適應之后椭住,這位穿著藍袍的先生,迅速成為了社會主義的同志字逗。然后又迅速被作為右派打倒京郑,之后十幾年的徐慎行慎之又慎宅广,卻始終得不到組織的寬恕,被批判到整個人唯唯諾諾傻挂。三個時期的徐慎行形成鮮明對比乘碑。而時代不同了,謹言慎行卻沒有錯過金拒,先人留下許多迂腐之見兽肤。而為人處世的道理,卻在幾百年前绪抛,被前人摸透了资铡。是的,生產(chǎn)力進步幢码,社會變革笤休,固然是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症副,人依然是人店雅,人性依舊。
陳忠實先生的作品贞铣,大多以陜西為背景闹啦。前年我曾住白鹿原,月明星稀之際想起《白鹿原》辕坝。其后漫長的日子里窍奋,每每讀到陳忠實先生的文章,總會不由自主想起那塊土地酱畅。想起豐富多樣的面食琳袄,陜北的窯洞,想起灞橋纺酸,想起小寨窖逗。年代雖已不同,道理卻無二樣吁峻。
2017年9月6日
讀寫于福建·泉州滑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