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剛在國內(nèi)出版的時候碾篡,我就聽了萬維鋼老師的解讀虱而,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里面一段話:話說作者岸見一郎,第一次聽阿德勒心理學的講座开泽,主講人說了一段話牡拇,他說:今天聽了我的報告的人,立刻就能獲得幸秆劢悖——但是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诅迷,你就一輩子也不可能獲得幸福。
所以這本書是在探討什么時候人會感到幸福众旗,獲得幸福的途徑罢杉,是一本探索自我的書籍。
我們寶媽一起共讀這本書的時候贡歧,都有一個感覺滩租,就是有點兒暈赋秀,怎么說呢?? 主要是源于這個對話體的方式律想,哲學其實本身就在于它的辯證猎莲,所以作者直接把辯證演繹出來了。初讀這本書技即,感覺就像書里的年輕人的反應(yīng):“您是在開玩笑吧著洼?”“? 這絕不可能!”? 而當哲人開始用各種方式來探討時候而叼,我們就被牽著走了身笤,但問題來了,看完后我們又繞不回來了葵陵,感覺腦子有一團漿糊液荸,如果不是自發(fā)的思考,就感覺再好的觀念也進不了腦子脱篙。寫這份讀后感娇钱,也是本著結(jié)合自身做二次思考。
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書中的反常識觀點:
觀點一: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绊困?文搂!
發(fā)怒基本上是為了震懾對方的手段,并且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考抄。哲人的舉例是一位正在對著女兒發(fā)火的媽媽细疚,中途接到班主任的電話,馬上變得柔聲細語川梅,掛完電話馬上變臉繼續(xù)訓斥孩子。這個情景實在是太有代入感然遏,我們每個媽媽估計都有這種經(jīng)歷贫途。
阿德勒是目的論,區(qū)別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待侵。 也就是說丢早,在每種情境下,都是有選擇的秧倾,認識到并不是由過去決定的怨酝。孩子犯了錯誤,并不是我們生氣的原因(或者我們可以叫它借口)那先。這在育兒上給與了很好的指導农猬,可以選擇不生氣,還有很多選擇售淡。如果我們相信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斤葱,我們就不該選擇發(fā)怒這一單一的工具慷垮,比如可以選擇啟發(fā)式提問,引發(fā)孩子思考揍堕,面對這個錯誤除了哭和后悔還有什么可以做料身?下次哪里可以做的不一樣?
觀點二: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有句話叫做“本性難移”衩茸,但什么是本性呢芹血?
書中對于性格的解釋讓人看到了曙光。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來說明性格楞慈。
“某人如何看“世界”祟牲,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抖部,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说贝。
也就是說性格是可以變的,但往往很少有人做得到慎颗,為什么乡恕?
第一、不做改變俯萎,自己就更輕車熟路傲宜,能有辦法對付過去,盡管不是自己理想的方式夫啊。
第二函卒、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自己會遭遇什么撇眯,未來難以預(yù)測报嵌。
特別是,始終可以有一種借口:如果我... 熊榛,我也可以..." 锚国,而如果真的去做,往往夢想可能破滅玄坦。
但哲人的回答是血筑,破滅又怎么樣呢? 應(yīng)該去做煎楣,不要扯出一堆借口豺总,包括性格和過去,這一切都是不改變的借口和缺乏勇氣择懂。
觀點三: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承認這點喻喳,但是反過來看,如果世上只有一個人休蟹,還有什么事情可煩惱沸枯?? 還會在意自己的長相日矫、成就、是否有錢嗎绑榴?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我價值標準哪轿,將會全部變得沒有意義。價值是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的翔怎。
只要在人際關(guān)系中窃诉,就根本不可能不受傷。
那人怎么擺脫煩惱呢赤套?? 還有可能嗎飘痛?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關(guān)鍵是我們怎么看問題容握,有人為個子矮煩惱宣脉,但也有人為個子高煩惱,如果要比較的話剔氏,煩惱可以無窮無盡塑猖。同時,看到他人幸福的時候谈跛,就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羊苟,這樣又如何能幸福呢。 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感憾,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蜡励。反過來說更能理解,如果總是在心里認為別人是敵人阻桅,別人總是居心叵測凉倚,那生活得多累啊,草木皆兵啊鳍刷。
阿德勒提出了人從出生到獨立生存占遥,至繁衍后代,人生都會經(jīng)歷的三大課題输瓜,:交友、工作芬萍、愛的課題凤藏。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guān)系砾赔,也是根本的人際關(guān)系。
在我成為全職媽媽后,突然感覺價值感崩塌蛛砰,盡管在做這個決定之前,我考慮了一年多抛蚤,算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但是依然感覺非常焦慮旧蛾,拼命去尋找自我價值。很多人在退休后也是同樣的感受蠕嫁。
但人生不是只有工作一個課題锨天,還有關(guān)于愛的課題,除了工作還有家庭剃毒,還有很多價值可以創(chuàng)造病袄。任何創(chuàng)造的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媽媽的付出和作為職場女性的付出不需要作為比較赘阀。此外益缠,我們除了屬于公司,也屬于家庭基公,還屬于社區(qū)幅慌,還有更廣闊的群體。
跟書中說到的“人類共同體”的最終目標是一樣的轰豆,人一旦有了這個意識胰伍,就會有一種生而為人的使命感,人生一旦不再狹隘秒咨,也就多了許多選擇喇辽,也有了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可以去做。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雨席,對于人的行為和心理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菩咨,也可以作為一個育兒的目標,供我們參考:
行為:1陡厘、自立? 2抽米、與社會和諧共處
心理:1、“我有能力”的意識? 2糙置、“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觀點四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這個觀點云茸,也許我們在心里喊了無數(shù)遍,但要做到的確很難谤饭。
書中的觀點是不要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标捺,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一切的矛盾都起因于沒有分清自己的課題和他人課題的界限揉抵,妄圖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者被人干涉自己的課題亡容。
要辨別這是誰的課題,方法倒很簡單冤今,只需要確定:某個選擇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是由誰來承擔闺兢?
回到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不學習戏罢,父母極度焦慮屋谭,但孩子還是油鹽不進脚囊。其實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盡管有責任告誡桐磁,或者像書里說的那樣悔耘,把馬領(lǐng)到水邊,但馬喝不喝水(孩子學不學習)所意,終究是孩子的事情淮逊,我們強迫不了。書中有一段建議值得大家參考“
* 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守護扶踊;
* 就學習而言泄鹏,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
* 在孩子想學習的時候秧耗,父母要隨時準備給與幫助备籽;
* 但,絕不對孩子指手畫腳分井,特別是孩子沒有尋求幫助的時候”
觀點五 健全的自卑感
自卑感在我們眼里通常是負面的车猬,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卓越的訴求尺锚,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珠闰,就會產(chǎn)生自卑。
所以自卑感是促進人成長的正常刺激瘫辩,甚至是有利的伏嗜。
但如果把自卑感當作止步不前的借口,就是自卑情結(jié)了伐厌。比如因為“我個子不高承绸,所以我找不到好對象”,或者說挣轨,“要不是...军熏,我也能...”諸如此類,都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卷扮,沒有勇氣通過努力的健全手段去改變荡澎。
而所謂的優(yōu)越情結(jié),更是如此晤锹,因為需要去彰顯抬高自己衔瓮,才顯出的優(yōu)越來,這是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抖甘,其根源反而可能是極度的自卑。
承認自卑感是正常的葫慎,是為了接納自己的不足衔彻,從而有勇氣重新出發(fā)薇宠。
書中引用了著名的尼布爾祈禱文: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艰额。
給予我勇氣澄港,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柄沮,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回梧。
大家是否更能體會其中奧義,從而從內(nèi)心里升起一股勇氣祖搓。
怎么能不產(chǎn)生自卑情結(jié)狱意?
如果在一種關(guān)系里,你感覺壓抑拯欧、緊張详囤、不舒服,很有可能在這段關(guān)系里镐作,就是不平等的藏姐,既沒有感受到尊重也沒有被感謝,而是被評價该贾,這就是一種縱向的關(guān)系羔杨,有高下之分。而自卑情結(jié)就是從縱向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的意識杨蛋。
所以想要建立自信兜材,就要建立一種橫向的關(guān)系,即便只是從單方面開始也是可以的六荒。
觀點六 他者貢獻的真正目的反而是利己
貢獻或者奉獻护姆,其實是為了自己。第一次讀完這句話掏击,我在后面寫了一段話“最大的利己卵皂,這句話原來可以這么直白的說出來!Q馔ぁ灯变!”
奉獻不是要犧牲自己,而是為了體會自己的價值捅膘,書中的青年人的回答是“這不是偽善的定義嗎添祸?”
乍一聽確實如此,他者貢獻和偽善之間的微妙區(qū)別在于寻仗,他者貢獻是為了體會一種貢獻感和價值感刃泌,而偽善卻是因為要獲得他人的認可而去做貢獻,一旦這個目標的概念被偷換,這個意味就很不一樣了耙替,就變得不自由了亚侠。
他者貢獻所產(chǎn)生的貢獻可以只是一種感覺,甚至可以是看不見的貢獻俗扇。比如書中提到的硝烂,一個重度癱瘓的病人,對其家人來說铜幽,他提供的貢獻感就是他本身滞谢,他的存在就是家人的寄托,而不需要他去做什么除抛。
這本書還有許多反常識的觀念狮杨,不斷地沖擊著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如果你想繼續(xù)探索什么是幸福镶殷,怎么獲得幸福這個終極話題禾酱,不妨多讀幾遍。人生的意義绘趋,由你自己決定颤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