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下
【原典291】
【“心不是一塊血肉假哎,凡知覺處便是心瞬捕。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舵抹。此知便是心也肪虎。”】
“心并不是一塊血肉,只要有知覺的地方就是心惧蛹。比如耳朵眼睛可以聽或者看扇救,手足知道痛癢,這就是心香嗓⊙盖唬”
【原典292】
【以方問曰:“先生之說格物,凡《中庸》之‘慎獨’及‘集義’‘博約’等說靠娱,皆為格物之事沧烈。”
先生曰:“非也像云。格物即慎獨锌雀,即戒懼。至于‘集義’‘博約’苫费,工夫只一般汤锨。不是以那數(shù)件都做格物底事“倏颍”】
黃以方問:“先生所說的格物,是不是《中庸》里講的‘慎獨’牍汹,以及《孟子》說的‘集義’铐维,《論語》里的‘博我以文柬泽,約我以禮’等等,都是格物的事呢嫁蛇?”
先生說:“不锨并,格物就是慎獨,就是戒慎恐懼睬棚。至于‘集義’第煮、‘博約’,那只是一般的功夫抑党,并不能說那幾件都是格物的事包警。”
【心得】為什么是“慎獨”是格物底靠,而“集義”“博約”是一般功夫呢害晦?王陽明認為格物是“正己”,良知是本體暑中,格物就是回到良知壹瘟。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鳄逾,也保持戒慎恐懼稻轨,隨時格正自己。
集義雕凹,集義而生殴俱,是針對義襲而取而言,所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请琳,難的是一輩子不做壞事粱挡,每件事都是好事,生生不息都是義俄精。
博我以文询筏,約我以禮,廣博的學(xué)習竖慧,又以禮來約束自己嫌套,是《論語》里顏回感嘆老師孔子的教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圾旨;瞻之在前踱讨,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砍的,博我以文痹筛,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帚稠,如有所立卓爾谣旁。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滋早¢螅”
顏淵感嘆說:我仰望老師的學(xué)問,越望杆麸,他越高搁进,進得一級,后面又有一級昔头;我鉆研老師的學(xué)問饼问,越鉆研,它越堅實减细,鉆透一層匆瓜,里面又有一層!一會兒看它就在前面未蝌,我勇猛地趕上去驮吱,恍惚又沒趕上,看它又好像在身后萧吠!我又轉(zhuǎn)身去趕左冬。如此流動不拘,變化莫測纸型,這是大道無形拇砰,不可為象,無窮無盡狰腌,其修遠兮除破!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琼腔」宸悖”博文約禮,博文丹莲,是格物致知光坝,學(xué)習廣博的知識,通達古今之事變甥材,把天下的道理都逐漸融會貫通盯另,則聰明日開,不會拘束于寡陋洲赵。約禮鸳惯,是克己復(fù)禮,用禮來約束自己悲敷,禮是天理自然的規(guī)律節(jié)文究恤,要尊重規(guī)律俭令,遵守規(guī)矩后德,行事操持斂束,不敢恃才傲物抄腔,懂得戒慎恐懼瓢湃,小心謹慎。
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里赫蛇,朱熹引用侯氏注解說:“博我以文绵患,致知格物也。約我以禮悟耘,克己復(fù)禮也落蝙。”所以黃以方問博文約禮是不是格物暂幼。
【原典293】
【以方問“尊德性”一條筏勒。
先生曰:“‘道問學(xué)’即所以‘尊德性’也⊥遥晦翁言‘子靜以尊德性誨人管行,某教人豈不是道問學(xué)處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問學(xué)’作兩件邪媳。且如今講習討論捐顷,下許多工夫,無非只是存此心雨效,不失其德性而己迅涮。豈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問學(xué)徽龟?問學(xué)只是空空去問學(xué)叮姑,更與德性無關(guān)涉?如此顿肺,則不知今之所以講習討論者戏溺,更學(xué)何事?”】
【注釋】
子靜:陸九淵的字屠尊。
《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旷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讼昆⊥邢恚”朱熹注解說:“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闰围,吾所受于天之正理赃绊。道,由也羡榴。尊德性碧查,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xué)校仑,所以致知而致乎道體之細也忠售。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德性稻扬,天命謂之性款熬,是我們受于天的正理王悍。道,是由闻坚,通過什么方法尘吗,由什么路徑逝她。所以這一條是恭敬奉持天理,通過什么呢摇予?多問多學(xué)汽绢。
【譯文】
黃以方問“尊德性”一條。
先生說:“道問學(xué)侧戴,就是尊德性宁昭。朱熹說:‘子靜你以尊德性來教誨人,我教人酗宋,是不是道問學(xué)的成分多一些呢积仗?’朱熹這樣說,就把尊德性和道問學(xué)分成兩件事了蜕猫。如今我們講習討論寂曹,無非是存養(yǎng)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回右。哪有人尊德性只是空空蕩蕩的去尊隆圆,不問不學(xué)的道理?又哪有道問學(xué)只是空空蕩蕩去問去學(xué)翔烁,又和德性不相干的道理渺氧?如果這兩件事分開了,那更不知道我們今天講習討論的到底是什么了蹬屹÷卤常”
【問“致廣大”二句白华。
曰:“‘盡精微’即所以‘致廣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極高明’也贩耐。蓋心之本體自是廣大底弧腥,人不能‘盡精微’,則便為私欲所蔽潮太,有不勝其小者矣管搪。故能細微曲折,無所不盡消别,則私意不足以蔽之抛蚤,自無許多障礙遮隔處,如何廣大不致寻狂?”
又問:“精微還是念慮之精微,事理之精微朋沮?”曰:“念慮之精微蛇券,即事理之精微也》兀”】
接著問“致廣大”兩句的意思纠亚。
先生說:“‘盡精微’,就是為了‘致廣大’筋夏; ‘道中庸’蒂胞,就是為了‘極高明’。心的本體本來就是廣大的条篷,人不能盡精微骗随,就會被私欲蒙蔽,在一些細微之處就無法致知赴叹。所以能夠在細微曲折之處都窮盡精微鸿染,那么私意就不會蒙蔽心體,自然就沒有了許多障礙阻隔乞巧,又怎能不廣大呢涨椒?”
又問:“那精微是念慮的精微,還是事理的精微呢绽媒?”
先生說:“念慮的精微蚕冬,就是事理的精微∈窃”
參考資料:《傳習錄集評·梁啟超點卸谌龋》(九州出版社)、《傳習錄》(中國畫報出版社)《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