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思想的提出
以前給大家講過儒家的發(fā)展史,講到宋代是理學之初鄙信。任何一套哲學理論瞪醋,都要經(jīng)歷兩個過程。一個就是提問題装诡,一個就是解決問題银受。在理論形成初始践盼,如果能被人重視,第一個的條件宾巍,就是要對前人的理論提出質疑咕幻,要提出問題和主張。
這里要指出兩個人顶霞,周肄程、張。周是周敦頤确丢,又叫周濂溪绷耍;張是張載,張橫渠鲜侥。周敦頤特別有名的著作褂始,《太極圖說》和《太極通書》;張載的著作描函,有《西銘》和《正蒙》崎苗。這些著作都是兩位的代表作,因為所提出的理念舀寓,被后世的“二程”胆数、朱熹、陸九淵所繼承和發(fā)揚互墓。到了朱必尼、陸相爭時,代表周篡撵、張的問題直接出現(xiàn)分野判莉。到了王陽明時期,被稱為理學之集大成時期育谬,也就是到了頂峰券盅。從王陽明之后,理學開始走下坡路膛檀。從周锰镀、張最初提出問題,到王陽明后來解決問題咖刃,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泳炉。當解決問題的理論已經(jīng)論完了,接下來就看誰實踐得好了嚎杨。但事實是胡桃,沒有人再接續(xù)儒家再興的大旗。大家先聽我講磕潮,然后再判斷翠胰,我秉持的是什么理念。
《太極圖說》主要描述的自脯,是“無極而太極”之景,由“太極”到“兩儀”,由“兩儀”到“(陰陽)五行”膏潮,這樣你會發(fā)現(xiàn)锻狗,它是不是偏向“唯物”啊焕参?在中國的物質性探討轻纪,就是太極、陰陽五行的探討叠纷。這種理念刻帚,會走向“格物致知”,就是涩嚣,窮究天地萬物之理崇众。朱熹一直強調這點,陸九淵就會不太支持這一點航厚。《太極圖說》描述物質居多顷歌。《西銘》描述人的心性居多,“天地之塞幔睬,吾其體眯漩;天地之帥,吾其性麻顶。”它強調的是赦抖,“立心于己”,而不是“格物于外”澈蚌∧≤剑“格物于外”,就是《太極圖說》宛瞄,都“外”到什么程度了浮禾?“外”到非常玄渺,到了宇宙之源份汗,萬物之初盈电。說得都太遠了。所以杯活,“二程”不愿繼承這一理念匆帚,他們認為,如果一上來就窮追宇宙的源起旁钧,太不切實際了吸重。
你們聽出來什么沒互拾?跟西方人,哪里不一樣嚎幸?為什么咱中國古代科學家會少把湛蟆?(答:實用主義)對了嫉晶。主流思想界不進行支持骑疆,中國人本身的探險、探索精神就弱替废,強調“穩(wěn)”箍铭。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先秦以前的古人椎镣,身上是帶著一股“古樸的鋒利”的诈火。重劍無鋒。中國的古人衣陶,過去是“重劍無鋒”柄瑰;后來,隨著帝王制發(fā)展剪况,慢慢會開始壓抑人們的想法教沾,出于社會穩(wěn)定的考慮。從小就開始灌輸忠君愛國译断,“溥天之下授翻,莫非王土;率土之濱孙咪,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等“一切向君王看齊”的理念堪唐。這樣,人就不能“跑出去”了翎蹈,要“跑出去”淮菠,就是“化外”之“野人”(“化外”之民一般指文化普及低的地區(qū)的人,多指儒家文化普及率很低的民族或部族荤堪『狭辏“化外”指政令教化所達不到的地方),就不是“中央國土”的人了澄阳。這樣的結果是拥知,中國人特別容易務實,這種“務實”使人越來越走向“內”碎赢,而不向“外”低剔。西方很早就能出現(xiàn)像伽利略、布魯諾等科學家,布魯諾寧可被燒死襟齿,也要提出自己的理念姻锁;哥白尼,即使大家都悶頭不敢說話蕊唐,他也敢說……那時候屋摔,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的那種猛鋭,不比中國封建朝廷還厲害疤胬妗?可是装黑,西方還能涌現(xiàn)那樣的科學家副瀑。中國不涌現(xiàn),不得不說恋谭,與主流思想界不鼓勵冒險糠睡、探險,不鼓勵“打破”有關系疚颊。
企業(yè)管理里狈孔,制度建立,需要“守”材义,但一定要具備第二個力量均抽,就是“破”。守、破都得說,否則供汛,成了也會敗关串。
《西銘》里,張載就提出了關于“性”的理念潮酒,對此,周敦頤和張載沒有特別大的分歧。當周敦頤一方面在說《太極圖說》的時候惋鹅,又在《太極通書》里講心性之說,描述人的心性發(fā)展殉簸。張載在《西銘》中描述心性時闰集,又在《正蒙》中描述“陰陽”。在他們這兩位鼻祖式的人物提出理念的時候喂链,物質和心性并提返十。為什么呢?錢穆先生椭微,大學問家洞坑,有所總結。
理學思想的兩個重要問題--“萬物同體”和“變化氣質”
理學發(fā)展在這個時候提出的兩個問題蝇率,一個叫“萬物同體”迟杂,就是如太極刽沾、陰陽等理念所描述的。比如排拷,“五行之生也侧漓,各一其性。無極之真监氢,二(指陰陽)五(五行)之精布蔗,妙合而凝±烁”(《太極圖說》)這是不是都是“萬物同體”的理念纵揍?我跟你,你跟我议街,我跟萬物泽谨,天地與我,強調的是“萬物同體”特漩。如果有人像周敦頤那時候一樣吧雹,先拋出來“萬物同體”這個理念,但是不證明涂身。后世的理論家雄卷,提出的就是,怎么去理解它访得。比如龙亲,朱子也講“萬物同體”,但是他強調的是悍抑,如果從“格物致知”的角度來說鳄炉,可能一輩子也證明不了。朱子就提出搜骡,信古人的拂盯,不就行了么;相信古圣先賢的记靡,不就行了么谈竿。“信而好古”摸吠,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空凸。這是朱子的理念,記住了寸痢!陸象山和他的哥哥陸梭山稱呀洲,古人的也不可盡信,那信誰?自己的心道逗”眨“天地同此一心,萬物同此一理”滓窍,“心即理”卖词,所以講,“立心于己”吏夯。違背嗎此蜈?不違背。只不過在心性上同噪生。
全世界關于“萬物同體”的理念舶替,無外乎分三個方面:一、神創(chuàng)論杠园。“萬物同體”在這個意義下講舔庶,就是抛蚁,萬物都是從神那來。二惕橙、原子論瞧甩。從物質的基本單位上去“同體”,這是物質的理念弥鹦。三肚逸、佛家的“三界唯心,萬法唯實”彬坏。從心性上去統(tǒng)一朦促。此心如鏡。宗教的路子無外乎是從這幾項來解讀栓始。跟我講過的“物質-能量-意識”模型說的沒什么區(qū)別务冕。
朱子和陸子的區(qū)別,是不是也很簡單幻赚?陸子是從心性上去統(tǒng)一禀忆,就是說,萬物跟我們是同此一心的落恼。那我把我這“一心”研究明白了箩退,那“萬物”不就研究明白了么。朱子主張“窮萬物之理”佳谦,這是“格物致知”戴涝,而不是走“誠意正心”之路。但是,他自己也意識到一個問題喊括,也就是胧瓜,可能窮此一生都沒有辦法格物致知的。怎么辦呢郑什?“信而好古”府喳。
什么是“學有所成”呢?即“變化氣質”蘑拯。這就是理學發(fā)展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钝满。我們常說,你的氣質精神要有變化申窘,修學才叫有所成弯蚜。儒家也認識到這一點。比如說剃法,你說話語氣很急碎捺,但是,想通過修學改變這種習氣贷洲,讓自己的語氣變緩收厨,這就叫“變化氣質”。儒家認為优构,學有所成诵叁,一定會帶來氣質精神之變化,氣質精神之變化是為“有功”钦椭,否則拧额,學無有功。這些老夫子彪腔,談來談去侥锦,就圍著兩個問題,“萬物同體”和“變化氣質”漫仆。“變化氣質”叫“修養(yǎng)論”捎拯。“萬物同體”是“哲學物質論”盲厌。是不是一個偏向“方法論”署照,一個偏向“主義”(主旨思想)啊吗浩?
后來儒家走向了哪個方向建芙?就是“變化氣質”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之集大成者懂扼,就是陽明學禁荸。陽明學以簡單易學著稱右蒲。我沒跟你們講陽明學的“用”,所以聽我的課沒感覺出來簡單赶熟。我給大家描述的都是歷史瑰妄、文化,沒有把陽明學映砖,下降到“用”上來〖渥現(xiàn)今人大多把《鬼谷子》、孔孟之道邑退、陽明學等竹宋,作為“用”,卻不知其“所以然”地技,用的時候蜈七,會走好多的彎路。
?
理學的傳承關系
朱熹莫矗,是理學之集大成飒硅;到了王陽明,是心學之集大成作谚。剛才我說這段話時狡相,是錢穆先生的觀點,在他的整理之中食磕,認為,他們都是一派喳挑,可以統(tǒng)統(tǒng)歸為理學彬伦。然后他認為,理學之大成是王陽明伊诵。我把脈絡給大家介紹一下单绑,究竟誰是集大成者,大家自己去判斷曹宴。
首先搂橙,周敦頤和張載,兩個人的著作中笛坦,雖然各有代表性区转,一個是《太極圖說》,一個是《西銘》版扩,但是這兩人在講道理的時候废离,物質和精神,其實是一起提的礁芦。他們沒有輕忽什么蜻韭〉课玻可是到了“二程”的時候,有了變化肖方。得有人繼承這些理論闺魏。“二程”跟他們都有親屬關系俯画∥銮牛“二程”有個特點是,他們受了周敦頤的影響活翩,不出仕烹骨,不當官了,一心承繼圣人道材泄,這是我以前特別講過的沮焕。能當官,可是不當拉宗。他們認為峦树,人生志向,不是當官旦事,不是讀書出來之后報效朝廷魁巩,而是承繼圣人之學。這是關于“二程”姐浮。那張載著名的話谷遂,大家還記得嗎?“為天地立心卖鲤,為生民立命肾扰,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蛋逾。與“二程”的理念一致集晚,相當于是“圣人道”。而我跟大家解釋過区匣,為什么他們會這樣偷拔?
這涉及到,不同年代讀書人對待“出仕”的態(tài)度亏钩。
孔孟之時莲绰,有志之士想出來當官,沒人要姑丑。
漢唐之時钉蒲,是出來當官了,但又跟君王制度發(fā)生極大沖突彻坛。讀書人想以天下為公顷啼,帝王想以天下為私踏枣。兩者之間互相較量,最后結果是以儒家失敗告終钙蒙,這樣就到了北宋之初茵瀑。
北宋初,讀書人就說躬厌,“我不出仕了马昨!”內圣之道和外王之道并高,既然一起走走不到一塊扛施,那就分開鸿捧,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疙渣。后來涌現(xiàn)了大儒匙奴、鴻儒,不出仕妄荔,不當官泼菌,但是卻是學界領袖。后來我們所說的學派領袖啦租,都屬于這一類哗伯。官不大,但名聲極大篷角。在民間焊刹,以思想界領袖的身份,甚至可以干涉朝廷恳蹲。但是伴澄,這種干涉也是微弱,畢竟是在野和在朝的關系了阱缓。那個時候,也是君王制(勢力)最大的時候举农。
所以荆针,“二程”的思想,一定是在當時影響到了讀書界颁糟。
“二程”之后航背,很少會講“格物致知”了,更會偏向內心棱貌。他們講了很多修身養(yǎng)性玖媚,與“一心”參悟天地之道的道理,把修行功夫用到“一心”婚脱,而拋棄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今魔。所以勺像,“二程”的主要理論,都沒涉及《太極圖說》错森,不從陰陽五行的角度闡釋理學吟宦。這是個重要抉擇。
比如涩维,大家對“仁義”的“仁”的認知殃姓。有專門的《識仁篇》⊥卟“仁者蜗侈,渾然與物同體。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睡蟋,義踏幻、禮、知薄湿、信皆仁也叫倍。識得此理,以誠豺瘤、敬存之而已……”存的什么心吆倦?仁心!儒家說“孔曰成仁坐求,孟曰取義”蚕泽,就一個“仁義”的“仁”,“人與萬物同體”桥嗤。所以說须妻,怎么達到“與萬物同體”?去理解“仁義”的“仁”字泛领,把“仁義”存于心荒吏,這就叫“居敬持仁”,以誠敬之心渊鞋,“持仁”绰更。去體悟它,就可以了锡宋!是不是偏向于儡湾,把“萬物同體”這種“格物致知”的理念,落到“一心”执俩?一旦立于“一心”徐钠,心學,是不是出來了役首?一人尝丐,一心显拜。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摊崭。一物之理讼油,即天地之理∧佤ぃ“二程”一旦提出這種理念矮台,就知道,后續(xù)在繼承時根时,陸九淵(陸象山)的理念早就有淵源瘦赫。就是剛才說的,中國的實用主義蛤迎。我們把功夫都用在內修确虱、內養(yǎng),養(yǎng)德的功夫上來替裆,對萬物道理的開拓進取校辩,就差了。所以辆童,中國古代的很多科技發(fā)明宜咒,都得向道家去求教。因為道士煉外丹把鉴,得研究物質的道理故黑。有些古代自然科學發(fā)明,都是道家去研究庭砍,儒生不研究场晶。而且,儒家排斥怠缸、小看這種術算之學诗轻,所以,對科技發(fā)明方面揭北,中國沒有給予重視扳炬。
王陽明學說重“修養(yǎng)功夫”
我們的理念,走向了“修養(yǎng)功夫”罐呼,而王陽明主要提的,就是“修養(yǎng)功夫”侦高。這方面,越簡單易行奉呛,學的人越高興计螺。我們這的學員夯尽,也特別希望,聽一節(jié)課就能上手登馒。我知道匙握, 聽一節(jié)課就能上手,第二節(jié)課不用來了陈轿,不是圈纺?我得讓你多來。
一旦儒家提出心性之說麦射,日后禪學思想蛾娶、道家養(yǎng)性的思想跟它結合的地方,就更多了潜秋。儒釋道的合流蛔琅,會更容易。所以峻呛,儒釋道的分野罗售,是在形式上。形式上钩述,道士“驅鬼”寨躁,這事儒生不干;和尚舉行法式切距、超度朽缎,這事儒生不干;儒生上朝谜悟,這事佛道不干话肖。所以,形式上葡幸,不同意合流最筒;但是在思想上,就能合流蔚叨。因為思想上床蜘,擯棄了一些前人想不明白的東西,蔽障去除了蔑水。只要一個人不是一邊當著和尚邢锯,一邊想著當官;一邊當著道士搀别,一邊想當和尚……只要不是在形式上搞這種形式上的東西丹擎,聊天時就互相不沖突了。這是理學心性之說的一個貢獻。
“理學”提出的背景蒂培,“理學”跟儒家的關系
一人之心再愈,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护戳,即天地之理翎冲。“理學”參研的媳荒,就是天命抗悍、天理之間的關系。我們一直說肺樟,天理檐春、道理、情理么伯,那個“理”疟暖,就是儒家所說的“規(guī)律”。這個大的“規(guī)律”就是田柔,天地宇宙是怎么來的俐巴。這是《太極圖說》說的。由大的“規(guī)律”演化到個人身上來硬爆,就是怎么用這套規(guī)律待人處事欣舵,安身立命?這都叫“理”缀磕≡等Γ“天理”往下落,就到了“道理”袜蚕、“情理”糟把。“天理”牲剃,就是儒家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大的理念遣疯。到了“道理”層面,就是“仁”凿傅,以“仁心”缠犀、“仁義”之心,同萬物合為一體聪舒。強調“仁”作為同萬物相處時的道理辨液。繼續(xù)往下落,就到了“情理”箱残,“禮義”的“禮”滔迈,“禮貌”的“禮”。后來,儒家提到的“理學”亡鼠,就是從這里來的。后來敷待,從修養(yǎng)的功夫上說间涵,“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榜揖,“一人之理勾哩,即萬物之理”,所以說举哟,“心即理”思劳。人,是心妨猩、理合一的潜叛。心,自己是不是知道壶硅?理威兜,該怎么做,是不是應與萬物相合庐椒?那好了椒舵,心就是理啊,把自己的心研究明白了约谈,和萬物的理笔宿,不就通達了嗎?
所以棱诱,后來出現(xiàn)了心學泼橘,就是在“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军俊,人的“心”侥加,就是這個“理”,這就是理學又上了一步粪躬。朱熹是南宋時期人担败,王陽明是明代人,理學從提出镰官,到朱熹的集大成提前,到王陽明時心學集大成。心學泳唠,是從理學分出來的狈网。他們共同都稱為“理學”,因為,他們都有同一個淵源--二程拓哺,而二程的理念勇垛,又淵源于周敦頤和張載。
理學之鼻祖士鸥,是周敦頤闲孤、張載,理學初步提出者烤礁,但還說不上是“創(chuàng)立”讼积;
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是“二程”脚仔,程頤勤众、程顥;
理學之集大成者鲤脏,是朱熹们颜;
心學之集大成者,是王陽明猎醇。
儒家學說掌桩,據(jù)我總結,分三個階段:
第一姑食,先秦之前的儒家波岛,以孔子、孟子為代表音半,可以兼帶上荀子则拷。
第二,從漢到唐曹鸠,是儒家理論的實踐階段煌茬。從叔孫通、董仲舒彻桃,到唐代王通等等坛善,共同提出的理念,然后就是宋朝了邻眷。
第三眠屎,宋明理學。
這個脈絡是按朝代走的肆饶,我講過這么劃分的道理:提出理論改衩,但沒實踐;有實踐驯镊,理論再發(fā)展葫督;實踐結束竭鞍,理論繼續(xù)發(fā)展。共分這三個階段橄镜。(日后有這部分的專門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