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鄰居送來一些芋子综芥,因為平時不怎么做飯,有點不知該如何消耗是好猎拨。張先生突然提議膀藐,不如做芋餃吧屠阻!自從張先生去了我福建老家,吃過芋餃之后就一直對芋餃滑嫩的口感贊不絕口额各。其質細膩国觉、軟糯,嫩滑虾啦,濃稠蛉加,有粘性。做成后缸逃,芋餃肉餡非常鮮美针饥,芋餃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需频,吃起來既糯又柔丁眼,滑溜可口。在我們老家昭殉,逢年過節(jié)辦喜事苞七,芋餃必不可少。
芋餃也稱“枷韃仔”“嘎拉澤挪丢,關于“嘎拉澤”的來歷有許多傳說蹂风,一種認為始于元朝,那時候蒙古兵進犯中原乾蓬,侵入福建惠啄,建甌人民極為痛恨蒙古兵的燒、殺任内、搶撵渡、掠,于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死嗦,做成三角形狀的餃子命名為“枷韃仔”(音“嘎拉澤”)(那時候對蒙古兵蔑稱“韃仔”)趋距,并下鍋煮食,以瀉痛恨越除,不想美味異常节腐,并不斷加以改進,隨成今日之芋餃(“嘎拉澤”)摘盆。按此計算芋餃已經誕生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翼雀。
說干就干,第一步骡澈,張先生把芋子放鍋里煮爛锅纺,剝皮掷空,用刀背拍成泥肋殴。(忘記拍照了囤锉,總之拍的越爛越好)
第二步,煮芋子的同時準備餡料护锤,肉泥官地,香菇適量剁碎,小蔥適量切碎烙懦,加鹽驱入、雞精、糖氯析、生抽拌勻(芋餃皮韌性不足亏较,因此餡料不需要很多)
第三步,準備地瓜粉(紅薯淀粉)掩缓,碾碎備用
第四步雪情,將芋泥和碾碎的紅薯淀粉混合,揉成不粘手的面團
第五步你辣,開始包芋餃吧巡通,我們習慣包成三角的形狀
最后一步,鍋里加水舍哄,燒開宴凉,包好的芋餃下鍋,煮熟之后湯里加鹽調味撒點蔥花表悬,加一點豬油就更香了弥锄,美味的芋餃可以出鍋啦,湯也很美味哦蟆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