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日學習《黃修易錄》铝侵,其中心意思是生之謂性。黃修易据沈,字勉叔哟沫。其余不詳饺蔑。
? ? ? 問:“心無惡念時锌介,這個心就空空蕩蕩,是不是再需要存養(yǎng)一個善念猾警?”先生說:“既然除掉了惡念孔祸,就是善念,也就恢復了心的本體"发皿。對于這種觀點崔慧,我有些搞不懂,難道"人之初穴墅,性本善"完全是對的惶室?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需要告訴他應該怎么做,而只需告訴他不應該怎么做就行了玄货?先生的觀點好像是這樣皇钞。先生在貴陽時提出了“無事時存養(yǎng)”的主張,其目的是用以加強內(nèi)心修養(yǎng)而體認天理和良知松捉。主張通過“靜坐思慮”夹界,在無事時將好名、好色隘世、好貨等私欲雜念可柿,逐漸地克服掉鸠踪,使心恢復到如水如鏡、潔凈晶瑩的本體复斥。我認為在此基礎(chǔ)上還是應該來點正面教育营密。
? ? ? ? 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實際上是一種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終身專于治本目锭,而不是就事論事的遇標治標卵贱。終身于治本(致良知)。如常青之樹侣集,而遇標治標(格物)键俱,就象無根之樹。這個比喻可說是恰當不過的世分。在先生看來编振,修養(yǎng)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臭埋。為人處事是“致良知”踪央,學習 是“致良知”,連科舉應試時也是“致良知”瓢阴,事務(wù)雖有萬千之繁復畅蹂,“致良知”卻只有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的一個荣恐。所以液斜,修養(yǎng)是人生活動的主宰,而不是負擔叠穆。
? ? ? 古往今來少漆,人們對于科舉仕途的認知歷來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人視仕途為前途,終生的志向和希望皆在此一舉硼被,"學而優(yōu)則仕"示损;另一種人卻視仕途為畏途,對求學致仕不屑一顧嚷硫。然而检访,在圣人眼里,仕途也罷仔掸,不仕也罷脆贵,心中有良知主宰,不以仕官為榮嘉汰,不以不仕為辱丹禀,坦坦蕩蕩,心無困擾。只是難為普通人所能理解而已双泪。而普通人正是落在“仕”與“不仕”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持搜。
? ? ? ? 先生告誡一個經(jīng)常愛指責別人的人說:“學習 應該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焙矛,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葫盼,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村斟,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贫导,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是偉大的蟆盹,值得我們所有人借鑒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