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仔細想一下下面哪一段最能反映你過去最重要的浪漫關系失都?
1.我發(fā)現(xiàn)我很容易跟別人親近立润,我依賴他人或他人依賴我都不會使我感到不舒服匿级,我不擔心被人拋棄或別人跟我太親密蟋滴。
2.我跟別人太親近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不自在痘绎。我發(fā)現(xiàn)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或讓自己去依賴別人津函。當別人跟我很親密時,我覺得緊張孤页,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親密一點尔苦,但我做不到。
3.我發(fā)現(xiàn)別人不太情愿跟我親密行施,至少比我希望的疏遠允坚。我常擔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愛我,不想跟我在一起蛾号。我很想跟別人完全結合在一起屋讶,但是這個想法常常把他們嚇跑。
? ? ? 現(xiàn)在有很好的證據(jù)顯示不同的愛與被愛的風格源自童年的經驗须教。如果你比較符合第一段皿渗,你的愛的風格是安全型的斩芭;如果符合第二段,則是向避型的乐疆;如果符合第三段划乖,則是焦慮型的。
? ? ? 這三種風格的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挤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開始的時候琴庵,很多人關心歐洲的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死了仰美,孩子由國家收養(yǎng)迷殿。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對這些孤兒做了很細致的觀察。當時社會工作者的態(tài)度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狀況咖杂,他們認為小孩子不一定要由某一個固定的人照顧庆寺,只要有吃有喝就能長大,他們不關心孩子心理層面的發(fā)展诉字。仗著這個教條懦尝,社會工作者硬是從很貧窮或沒有丈夫的母親的懷抱里搶走了嬰兒。鮑爾比仔細觀察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后發(fā)現(xiàn)壤圃,他們長大后大多不成才陵霉,許多成了小偷。鮑爾比發(fā)現(xiàn)大部分小偷的童年都很不幸伍绳,長期與母親分離踊挠,他說這些孩子“沒有感情,無法愛別人冲杀,只能維持表面的人際關系止毕,容易憤怒甚至反社會”。
? ? ? 鮑爾比提出的“親子關系無法被取代”的觀念招來學術界以及社會福利部門的強烈抵制和嘲笑漠趁。學術界因受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扁凛,認為孩子的問題來自不能解決的內在沖突,并不是因為外在真實世界的欠缺闯传,而持保護兒童福利觀點的人則認為身體的需求被照顧好就可以了谨朝。基于這些不同觀點甥绿,鮑爾比開始了第一個親子分離的科學觀察字币。
? ? ? ? 在那時,如果孩子住院共缕,父母一周只能探視一次洗出,每次一個小時。鮑爾比將探視的實況拍攝下來图谷,發(fā)現(xiàn)孩子與父母分開時有三個階段:抗議(哭翩活、尖叫阱洪、敲打門、搖嬰兒床)菠镇,這可以持續(xù)幾個小時或一天冗荸;然后是與父母保持距離,但絕望(嗚咽利耍、被動地躺著蚌本、一動不動);最后的階段是分離(與父母保持距離隘梨,但是可以與其他大人或孩子進行互動程癌,接受新的照顧者)。最令人驚訝的是轴猎,當孩子進入分離的階段后嵌莉,即使他的媽媽回來了,孩子也沒有見到媽媽的喜悅税稼。
? ? ? 接下來是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實驗,她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嬰兒研究專家垮斯,她將鮑爾比的觀察帶進實驗室郎仆。首先,她請母親把嬰兒帶進一間滿是玩具的游戲室兜蠕,當孩子去玩新玩具時扰肌,母親安靜地坐在后面。然后一位陌生人進來熊杨,母親離開曙旭,陌生人哄著孩子繼續(xù)玩,然后母親再進來晶府。這樣進行了好幾次桂躏,結果安斯沃斯觀察到了我前面敘述的三種風格。有安全感的孩子以他的母親為安全基地去探索房間川陆,當母親離開時剂习,他就停下來不玩了,但是對陌生人很友善较沪,可以被哄著繼續(xù)玩鳞绕。當母親再進來時,他會抓著母親不放尸曼,當他覺得舒適有安全感后们何,又會繼續(xù)去玩。
? ? ? 回避型嬰兒是母親在時他會去玩控轿,但是他與安全型的嬰兒的差別在于他很少笑冤竹,他也不會把新奇的玩具拿給媽媽看拂封。當母親離開時,他并沒有強烈的反應贴见,他對待陌生人就像對媽媽一樣烘苹;當母親回來時,嬰兒像沒看見一樣片部。當母親把他抱起來時镣衡,他也不會抓著媽媽不放。
? ? ? 焦慮型的嬰兒似乎不能把母親作為探索的安全基地档悠,他們緊抓著母親不肯下來玩廊鸥。當母親離開時會大哭,陌生人無法使他們安靜下來辖所;當母親再度進來時惰说,他們沖過去抱住母親,但是會很憤怒地把頭轉開缘回。
? ? ? 鮑爾比和安斯沃斯這兩位嬰兒研究的先驅把這個現(xiàn)象稱為依戀(attachment)吆视,當時的心理學界正籠罩在冷漠無情的行為主義陰影之下。后來哈贊和謝弗發(fā)現(xiàn)酥宴,鮑爾比和安斯沃斯所觀察到的不只是依戀啦吧,還有愛。而且不只是嬰兒拙寡,人的一生都有這些特點授滓。他們認為孩提時期跟母親的關系,影響著他以后一生的親密關系肆糕。你與母親的關系模式會表現(xiàn)在童年期與兄弟姐妹和好朋友的關系上般堆,青少年時會表現(xiàn)在與初戀對象的關系上甚至在婚姻關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