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開始悯嗓,我家一直用一囗直徑約八百左右的鐵鍋做飯做菜件舵,九囗之家,全憑它了脯厨。
鐵鍋是用鑄鐵鑄造的铅祸,呈半球形態(tài),沉沉的合武,黑黑的个少,淺淺的,沒日沒夜地堅守在廚房里固定的灶臺上眯杏。
這種鐵鍋看上去比較粗糙夜焦,但它經(jīng)久耐用,不管是煙薰火燎岂贩,還是用堅硬的廚具反復磨擦茫经,只要不是惡意地用重錘去擊打,至少也能用上十年八載萎津,如果質量上層的話卸伞,會使用更長時間。
有鍋就有鍋蓋锉屈。
最早的鍋蓋是用木頭制作的荤傲,蓋上時呈圓形,對開颈渊,且對稱遂黍。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终佛,農(nóng)村人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用的木制鍋蓋,這些鍋蓋大多數(shù)是本村的農(nóng)工巧匠制作的雾家,也有極少數(shù)農(nóng)戶怕麻煩人家铃彰,他們就選擇到集市上去購買。
制作木質鍋蓋對于成手木匠應該不算是個難事芯咧,制作過程也不復雜牙捉。在過去如果用手推鋸拉,大約用不上一天功夫就可完成敬飒。若是用現(xiàn)在的電動工具邪铲,估計用一兩個鐘頭就能搞定。
選料是制作鍋蓋的首道工序无拗。在當?shù)厮。畛R姷哪玖嫌袟钅荆竞退赡纠陡佟S捎诹境刹穆实鸵趺希绷鴥旱某刹暮苌伲r(nóng)戶基本瞧不上它税迷。而松木含松油量過大永丝,取材路途遙遠,又多生長在懸崖峭壁箭养,崇山峻嶺之中慕嚷,對于精打細算的農(nóng)民而言,又覺得不太劃算毕泌,加之使用起來刺鼻的松油味過重喝检,所以,很少有人會采用這種木材撼泛。除了上面這兩個不適合的木材外挠说,最后楊木就成為了制作鍋蓋的最佳選擇。
在制作鍋蓋前愿题,要選擇粗細適中损俭,最好沒有結節(jié)的材料。選定木料后將其涼干潘酗,再把圓木鋸成兩公分左右的木板杆兵,用刨子將一塊塊木板兩邊推平,再用墨斗將不同的木板并排放到一起仔夺,用墨斗汁掍成兩條對接線琐脏,以固定位子。下一步,就在木板上面鋸成等腰梯形日裙,將梯形中間部分用刨子將其慢慢取出吹艇,形上窄下寬的倒梯型凹槽,再分別用對稱的兩三條兩公分左右的木條阅签,從一頭插入掐暮,再用錘子或斧子慢慢用力敲蝎抽,漸漸的將原來毫不相干的幾塊木板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政钟,直到密不透氣為止。而最后一道工序樟结,就是量好鐵鍋的直徑养交,按照略微比直徑大一些的長度,再用一個鐵釘放到對開鍋蓋的正中心瓢宦,以此為圓心碎连,劃出個圓,最后用鋸鋸成鍋囗的形狀驮履,鍋蓋的制作過程就全部結束了鱼辙。
這個制作鍋蓋的全部過程,說起來容易玫镐,做起來還是需要一定的功夫和技術的倒戏。
我之所以了解鍋蓋的制作過程,就是我親眼目睹了我三哥為我家制作鍋蓋的整個過程恐似。
我三哥起初是個木匠杜跷,后來,他成為了鄉(xiāng)里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程師矫夷。
過去的農(nóng)村葛闷,每個村子里都有豐富的木材,特別是楊樹双藕,用來制作鍋蓋是最好的原料淑趾。
為什么家家戶戶都用楊木做鍋蓋呢?
我認為主要有這幾個原因忧陪。一是它的木質即不硬也不軟治笨,便于施工。二是楊木沒有異味赤嚼,做完就可以使用旷赖。三是可以就地取材,不用花錢去買更卒〉确酰基于這幾點考慮,農(nóng)戶家都是青一色的楊木鍋蓋蹂空,所不同的是每家每戶所用的鍋蓋形似差不多俯萌,內(nèi)行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它的制作質量和實用效果果录。
在農(nóng)村改革前,由于我家哥們多咐熙,受到各種約束弱恒,人人都無法走出農(nóng)村。所以棋恼,非常聰明的父母分別把我的四個哥哥都找到當?shù)赜幸欢麣獾哪就呓撤档菟麄優(yōu)閹煛>枚弥ζ业膸讉€哥哥也都成為了當?shù)貢杂忻麣獾哪就呓骋迤稹U且驗樗麄冋莆樟诉@門手藝,最終都能順利地成家立業(yè)师崎,各自也蓋起了屬于自己心怡的房子默终。
到了八九十年代,木制的鍋蓋很快被鋁制的鍋蓋所取代犁罩。直到今天齐蔽,鋁制鍋蓋仍然在農(nóng)戶中繼續(xù)使用。使用鋁制鍋蓋比木制鍋蓋最大的好處是輕便床估,且耐腐蝕含滴,壽命也更長一些。
僅從鍋蓋材質這種變化顷窒,就不難看出時代的進步是和農(nóng)村生活條件的改善息息相關的蛙吏。
仔細觀察農(nóng)村生活中所用物資的細微改變,人人都會舉出許多例子鞋吉。
其實鸦做,鍋蓋的改變不僅取決于材質,最重要的是取決于鍋的型狀和大小谓着。
稍微走心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泼诱,如今的農(nóng)戶不僅鍋蓋的材質發(fā)生了質的改變,而且用來燒火做飯的大鐵鍋赊锚,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治筒。
這種由大變小,由小變無的過程舷蒲,也充分證明了我國農(nóng)村單一家庭人囗的數(shù)量也在快速縮小耸袜。
現(xiàn)在在農(nóng)村,你很難再找到一家能有十囗八囗人的常駐戶牲平,即使是三五囗人堤框,也是常常鐵將軍看家。整個村子傳統(tǒng)的炊煙裊裊的景象再也難以看到,取而代之的都是現(xiàn)代的家用電器和清潔能源蜈抓。
這種改變是不可逆的启绰,意義重大,且深遠沟使。
生活條件的迅速改善委可,普遍實行農(nóng)村九年義務教育的農(nóng)村子女,在提高文化的同時腊嗡,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在迅速提高着倾。
最近這幾年,在我們農(nóng)村老家的新生代年青人中叽唱,形成了一股走出農(nóng)村屈呕,奔向城市的潮流微宝。
在這些青年人中棺亭,他們不愿繼續(xù)過著祖輩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四季每餐必炊煙”的生活方式蟋软。他們紛紛涌向城市镶摘,住起了洋樓,開起了轎車岳守,農(nóng)忙時開車回家種地凄敢,農(nóng)閑時在各城市之間穿梭打工,過著亦工亦農(nóng)湿痢,城村兩棲的現(xiàn)代生活涝缝。這樣似農(nóng)非農(nóng)的人群,讓許多城里人羨慕不已譬重。
在這類人群中拒逮,我的晚輩中就有好幾位。
他們個個都過上了幸福而陽光的生活臀规,就連他們的孩子滩援,也同樣跟城里年青人的孩子一樣,從學前班塔嬉,到小學中學玩徊,他們跟純正意義上的城里人根本沒有多大區(qū)別。
改變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谨究,美好是人人追求的目標恩袱。
社會在改變著每個人生活的同時,每個人又同時在用不同的方式在改變著社會胶哲,改變著自己畔塔。
這就生活,這就是現(xiàn)實,這就是社會發(fā)展歷史的一個小小縮影俩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