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評閱學位論文時,往往會聯想到研究生的各種不易俊扳,因此员萍,對于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我就盡可能多地指出來拣度,寫的評語也不太客氣碎绎,不過,評閱結論則是“建議修改后答辯”抗果。我也清楚筋帖,有些學位論文真要參照相應意見修改,幾乎等于重寫冤馏,工作量很大日麸。我的愿望是,至少給研究生指個方向、留條后路代箭。
凡事都有例外墩划,我偶爾也會把評閱的學位論文判定為“尚未達到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和水平”。每當此時嗡综,我自然十分痛苦乙帮,非常擔心相應的研究生難以承受這樣的評閱結論。所以极景,我多么希望研究生都能知道學位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察净,并且按照寫作規(guī)范從事論文寫作啊。其實盼樟,學位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氢卡,是一種鏡頭,透過它看到的晨缴,不僅涉及論文寫作译秦,而且涉及理論基礎、研究設計击碗、研究方法等重要問題诀浪。
學習一種本領,可以從正面入手延都,也可以從反面入手雷猪,還可以正面、反面結合起來進行晰房∏笠。看看哪樣的學位論文會被評閱為不合格,也是學習和掌握從事科學研究殊者、撰寫學位論文方法的一種途徑与境。這里,提供我曾經評閱的一篇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意見猖吴,供需要的師生參考摔刁。同樣地,為了避免傷及論文作者海蔽,我做了一定的技術處理共屈。
該文以思維導圖在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選題,符合專業(yè)要求党窜,具有現實意義拗引。然而,該文作者顯得并未真正理解思維導圖的價值和作用幌衣,更未真正把握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散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和過程矾削,亦未具備開展教育碩士水平的專業(yè)研究、撰寫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能力,從而哼凯,該文存在較多問題欲间,特別是如下方面:
其一,論文結構不合理断部。該文有5章和一個結語猎贴,卻沒有按照“問題提出—方法—結果—討論—結論”這樣的思路行文,目前呈現出來的論文家坎,其結構是不合理的,特別是“第3章 思維導圖運用對于散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這類內容吝梅,應當在第1章或第2章出現虱疏,而不該在第3章出現,更不應該獨立成為一章苏携。實際上做瞪,由于論文結構不合理,該文并沒有提出具體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右冻,第4章不過是3個教學案例的簡單堆積装蓬,第5章不過是散文教學問題的老生常談——尤其不當的是,第5章開始就講“思維導圖在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應用的局限性”纱扭,幾乎要否定該文的研究意義了牍帚。
其二,研究方法不明確乳蛾。該文指出“通過文獻研究法暗赶、觀察法、訪談法肃叶、實踐探究法和對比研究法開展研究蹂随。”然而因惭,作者并不明白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作用岳锁,更不清楚研究方法是指該文真正使用的具體方法,從而蹦魔,有的方法僅是列舉出來激率,根本沒有使用,至少沒有在論文中體現出來勿决,比如柱搜,哪里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哪里真正用了對比研究法剥险?就是文獻研究法和實踐探究法聪蘸,也顯得使用不當。
其三,研究結果不具體健爬。正是由于該文沒有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控乾,從而,難以得到具體的研究結果娜遵。實際上蜕衡,該文沒有提供所謂“傳統的初中散文教學”不足方面的材料,也沒有提供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初中散文教學效果方面的材料设拟,從而慨仿,根本無法評判思維導圖對于散文教學有何作用。特別地纳胧,在第4章的“具體實踐”部分镰吆,作者強調要教學生學會繪制思維導圖,然而跑慕,文中呈現的均是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万皿,而無一張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這怎么體現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效果呢核行?“第5章 思維導圖在散文閱讀教學應用中的相關思考”牢硅,內容雖多,卻也只是一般語文教學問題的思考芝雪,很難形成對同行有用的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减余。
其四,論文寫作不規(guī)范惩系。主要表現在:(1)引文不規(guī)范佳励。該文要么不使用引文,要么使用兩種引文格式蛆挫,要么使用很奇怪的引文格式赃承。(2)表述不通順。通篇存在這樣的問題悴侵,一些比較突出的地方見“論文的不足之處及建議”部分的逐頁提示瞧剖。(3)多字、漏字可免、錯別字問題嚴重抓于,幾乎每頁都有這樣的現象。(4)參考文獻列表有不規(guī)范之處浇借。(5)附錄的寫法不規(guī)范捉撮。正文中沒有提及附錄,附錄的內容與正文也無法對應起來妇垢。
總之巾遭,該文尚未達到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和水平肉康,建議作者在導師的進一步指導下,認真學習有關的專業(yè)理論和技術灼舍,切實提高科學研究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吼和,開展真正的專業(yè)研究、撰寫合格的學位論文骑素。
從我給出的評語炫乓,可以看到,該文的作者還沒有掌握基本的學科理論献丑、研究方法末捣、寫作規(guī)范,相應地创橄,根本沒有發(fā)現可以研究的問題箩做,也沒有辦法開展真正的研究工作。作為一名教育碩士學員筐摘,如果沒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卒茬,怎么可能開展撰寫學位論文所需的研究工作船老?怎么可能寫出符合要求的學位論文咖熟?以后在教育教學中,又怎么可能開展研究工作柳畔、解決實踐問題呢馍管?所以,這樣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是不合格的薪韩。
本文來自李宏翰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