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兵緒
不知不覺就進入了臘月,臘月初一的翌日宵蛀,就是元旦昆著。緊接著就是臘八,沒回過神來糖埋,抬眼看看日歷宣吱,竟然已是臘月二十三了。
這就到了祭灶的日子瞳别,也就是臘月小年征候,不由地想起了小時候祭灶的那些事杭攻。
那時候,記憶最深的是邢西山里對“小年”的那些俗語疤坝,就縈繞在耳邊:二十三打發(fā)老灶爺去上天兆解,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跑揉,二十六蒸饅頭锅睛,二十七送閨女,二十八貼花畫历谍,二十九來回走现拒,三十捏扁食,初一撅屁股來作揖望侈!
對于邢西山里人來說印蔬,“小年”不小。這一天脱衙,因為灶王爺和天神扯上了關(guān)系侥猬,凡間普通人家就感到有了神韻,我們這些孩子們更是有了歡騰的美妙捐韩。
其實退唠,到了小年,就開始忙年了荤胁,家家戶戶著手開始準備年貨瞧预、掃房子、蒸饃饃做吃的了仅政。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松蒜,這也是邢西山里人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已旧。
祭灶那天清晨,門外一片喧囂召娜。霎時間运褪,小小的山村就熱鬧起來,村子上空不時傳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玖瘸。
我那時候常住姥姥家秸讹,也跟著姥姥早早從炕上爬起來,歡天喜地到院子里放鞭炮雅倒。
鞭炮聲嚇跑了落在柴垛上一群群麻雀璃诀,院子里的大公雞帶著一群老草雞,揸著翅膀驚慌失措地逃到院外碾盤底下蔑匣。院中硝煙彌漫劣欢,濃濃的火藥味漸漸才消散棕诵。
緊接著,表弟妹和左鄰右舍的伙伴們又一起來院子里放鞭炮凿将,弄得更是烏煙瘴氣校套,一片狼藉。
我對祭灶的一些規(guī)矩牧抵,也是從姥姥那里接受的笛匙。每到臘月二十三的一大早,姥姥就開始忙活小年犀变。
天剛蒙蒙亮妹孙,就催姥爺去西溝井上挑來干凈的第一擔(dān)井水,把祭灶用的盤碗洗刷干凈获枝,才把準備好的圓球西瓜糖蠢正,平時儲藏的蘋果和黃梨、蒸好的棗花饃映琳,都一一擺上机隙。
我和表弟妹跟在姥姥的后面,進了廚房萨西。姥姥小心翼翼地從墻上揭下那張沾滿油污的灶君神碼有鹿,扔進了灶膛里點燃,重新貼了一張新的神碼谎脯。
接著擺好供品葱跋,姥姥就要行跪拜禮。姥姥虔誠地跪下源梭,作三個揖娱俺,嘴里念念有詞,但聽不清姥姥具體念叨些什么废麻。
好像是說荠卷,這些貢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吃飽了好騎馬上天言好事烛愧!還要給灶王爺帶上兩吊錢油宜,用來打點天神。
忙完這一些怜姿,姥姥就開始煮餃子慎冤,把頭一碗餃子放在灶王爺面前,再舀上一碗餃子湯放上沧卢,點上一把紙錢蚁堤,我和表弟妹就在旁邊念叨著:打發(fā)灶爺上天堂,又吃果子又吃糖但狭,見了玉帝言好事披诗,下界回來保安康撬即。念叨完畢,我和表弟妹也學(xué)著姥姥的樣子藤巢,給灶王爺磕三個頭搞莺。
后來,這樣的祭灶傳到我娘這兒掂咒,娘除了傳承了姥姥的一些規(guī)矩才沧,祭灶的說辭也沒那么多了。
再后來绍刮,我們漸漸長大温圆,姥姥也離去了,但年年祭灶仍會虔誠地磕三個頭孩革。
就是姥姥教給我的那段祭灶歌謠岁歉,永遠回響在腦際。并作了整理潤色膝蜈,一并寫在這里:
灶王爺爺本姓張锅移,
自幼取名張萬昌。
家財萬貫多富有饱搏,
伸手張口驕慣養(yǎng)非剃。
他爹為他選賢妻,
聘娶漁女郭丁香推沸。
郭氏多才更孝順备绽,
善做酸菜雜面湯。
滋香味美流涎水鬓催,
美食美譽傳四方肺素。
萬昌嫌棄是漁女,
休了丁香娶海棠宇驾。
誰知海棠不著調(diào)倍靡,
好吃懶做臭名揚。
揮霍無度沒幾年课舍,
萬貫家財全敗光菌瘫。
破衣爛衫無人樣,
沿街乞討去流浪布卡。
這年臘月二十三,
乞討一家遇丁香雇盖。
丁香認出是萬昌忿等,
怎成這副可憐相?
丁香生性本善良,
又做酸菜雜面湯崔挖。
老張吃罷評滋味贸街,
恍然大悟是丁香庵寞。
羞愧難當(dāng)無地容,
鉆進灶堂一命亡薛匪。
順著煙筒上了天捐川,
直達天庭驚玉皇。
玉皇念其有悔意逸尖,
封他管家為灶王古沥。
丁香壽終百年后,
也把灶王奶奶當(dāng)……
再后來娇跟,從書里了解到小年也叫“交年節(jié)”岩齿,意為立春前后,年節(jié)之交苞俘。
了解到灶神的職責(zé)就是執(zhí)掌灶火盹沈,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吃谣。山里人對灶神信仰乞封,就是對平安生活追求美好的意愿。
打開屋門岗憋,晨曦中肃晚,抬頭望著湛藍湛藍的天空,仿佛看到了小年扭著腰身澜驮,罩在大紅的光芒里陷揪,喜氣洋洋地走來了。
作者簡介:馮兵緒杂穷,男悍缠,生于1966年,邢臺市信都區(qū)白岸鄉(xiāng)朱溫坪村人∧土浚現(xiàn)為中國報協(xié)集報分會會員飞蚓,信都區(qū)作協(xié)會員。間或有集報文章見刊于《中國集報信息》廊蜒,有散文見刊于邢臺日報趴拧,牛城晚報,開發(fā)區(qū)報山叮,信都報等著榴。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