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汽車熱榜被問界M7車禍內容牢牢占據渗勘。4月26日沐绒,一輛華為問界M7在山西某高速公路上發(fā)生追尾事故,問界M7上包括駕駛員在內的三人均不幸遇難旺坠。
從網傳視頻可以看出乔遮,車輛左前側追尾灑水車的右后部,涉事的問界M7發(fā)動機艙取刃、A柱嚴重變形蹋肮,車輛從前部開始起火且火勢較大,事故發(fā)生后車門把手并沒有彈出蝉衣,現場有人嘗試營救但未能打開車門括尸,有砸窗救人的行為,遺憾的是車上包括駕駛員和乘客在內的三人均不幸遇難病毡。
遇難者家屬懷疑車輛安全性
從遇難者家屬在社交媒體發(fā)布的內容可見濒翻,事故車輛是今年1月購入的問界M7。家屬對華為問界M7的車輛安全性提出多重質疑啦膜,包括AEB緊急制動及GAEB異型障礙物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是否響應有送、安全氣囊是否發(fā)揮作用、隱藏式門把手為何沒有彈出影響救援等僧家。
雖然目前事故還處在調查之中雀摘,事故發(fā)生原因和責任劃分尚不明確,還無法判斷車輛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八拱。但是在這起事故中阵赠,仍有諸多問題值得反思:新勢力們宣傳的L2.9999智能駕駛涯塔,是否真的如所說的那么安全?
隱藏式門把手為何沒有彈出清蚀?
事故發(fā)生后匕荸,隱藏式門把手為何沒有彈出,問界方面只字未提枷邪。事實上榛搔,任何重大交通事故發(fā)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將車內人員及時安全救出东揣。但發(fā)生事故的問界M7碰撞之后后車門無法打開践惑,對于救援帶來了一定影響。問界M7后車門把手為何在發(fā)生嚴重事故后沒有彈出嘶卧,是否在采用隱藏式門把手時存在安全設計缺陷尔觉?很遺憾,問界官方并沒有就此問題做出詳細的解讀芥吟。
車企聲明涉嫌轉移視線
隨著事故的持續(xù)發(fā)酵穷娱,問界在4月28日午間通過官方微博發(fā)布第一則聲明表示:根據國家平臺數據接入管理規(guī)定,獲悉該車輛發(fā)生事故時車速115km/h运沦,安全氣囊正常打開,動力電池包特性均正常配深。同時還強調了三點內容:
1携添、事發(fā)車型是入門的Plus版,沒有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篓叶。發(fā)生碰撞時的車速為115km/h烈掠;
2、事故車動力電池包特性正常缸托,代表不存在電池自燃情況左敌,具體的起火原因,還需等待交警部門調查結果俐镐;
3矫限、事故發(fā)生時,事故車安全氣囊正常打開佩抹,不存在安全氣囊未工作的情況叼风。
從問界方面針對此次事故的兩次回應中,對AEB的重點提及可以看到棍苹,問界希望對外釋放一個明確信號:這起事故與華為極為自信的AEB功能和智駕系統(tǒng)無關无宿。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問界在努力轉移公眾視點枢里,和華為的AEB撇清關系孽鸡。
博世也在當天下午發(fā)布聲明稱蹂午,“涉事車輛沒有搭載博世智駕系統(tǒng)(含AEB)”,并“對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彬碱。另有消息稱豆胸,事故車輛搭載的整套ADAS方案并非來自博世,而是來自福瑞泰克FreeTech堡妒,這兩家都為M7 Plus配套配乱,屬于AB供的關系。
到底是誰提供的AEB皮迟,有沒有安全問題尚不清晰搬泥,但涉事車輛問界M7 Plus后驅版肯定是配備了自動緊急制動(AEB)和前向碰撞預警(FCW)等功能,但為何沒能實現緊急制動伏尼?
AEB是華為重點宣傳的安全技術
2023年11月忿檩,余承東在華為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發(fā)布會上表示:“AEB對華為來說就是一個小case,華為GOD(通用障礙物檢測能力)遠遠跨越了普通AEB的能力爆阶。余承東也多次宣傳華為問界的AEB功能遙遙領先燥透,并自稱“在所有的測試里都是第一名,沒有第二名辨图“嗵祝”
全系標配AEB功能,是不少用戶選擇問界新M7的理由故河。華為問界曾在新車發(fā)布會上吱韭,發(fā)布車輛被大貨車前后夾擊后“A柱、B柱鱼的、C柱”均未變形的測試視頻理盆。
因為有華為的背書,問界新M7等車型在市場上受到熱捧凑阶。今年3月問界交付量首次超過3萬輛猿规,并已連續(xù)3個月位居新造車品牌榜首。
車企的傳播對用戶的駕駛行為是引導作用的宙橱,尤其是當用戶多次使用自動駕駛輔助姨俩,完全有可能放松警惕。而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狀態(tài)下养匈,過度信賴自動駕駛是有風險的哼勇。在電動化、智能駕駛和價格競爭下呕乎,基本的安全底線被忽略實屬不應該积担。此次事故再次給行業(yè)敲響警鐘,不負責任的過度宣傳猬仁,受到傷害的不僅是用戶帝璧,也會反噬自己先誉。
寫在最后:
安全駕駛高于一切,不能因為車輛具備智能駕駛的功能就放松警惕的烁。事實上褐耳,很多消費者在初次使用智駕功能時還可以做到“全神貫注”,但是大多數會就越來越“放松”渴庆,把駕駛權交給智駕系統(tǒng)铃芦,一旦發(fā)生意外,就是不可挽回的損失襟雷。
筆者呼吁大家刃滓,不要迷信智駕,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永遠才是第一位耸弄。也請車企不要過度宣傳咧虎,產品營銷不應該以用戶的生命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