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我們平均每天會互相出幾道題》
看到這篇文的時候莫名想起了我們剛剛開始熟悉的時候...
回信:
我看了文章啄糙。
我想我和筆主相似的應該是經歷港令,但很難說是心情熔号。
誠然,我當時會謹慎的思考言辭和問題避除,并在發(fā)出前檢查;我會在不確定的時候查詢資料,來保證自己盡量營造出你和業(yè)內人士聊相似話題時的氛圍驹饺;我會寫所謂「高端」的比喻和暗喻來傳達心情钳枕,仿佛在考驗彼此智商……
但我并不認為這不是真實的我。
我是非常不明白總有人會持一種很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態(tài)度更嚴謹赏壹、發(fā)言更理性鱼炒、講述更完善的自己都不是「真實的自己」。
似乎他們眼里更多思辨的那個自己就像中二時期自己給自己設定另一個人格一樣蝌借,過了中二時期就該高喊一聲「哈子卡西N羟啤(那是不真實的我!)」然后就趕緊否定掉菩佑。
實質上自晰,我只是認為那樣的他們不怎么是日常中的他們罷了。
那么所謂的日常又是什么呢稍坯?
正常情況下酬荞,是天天見、面對面瞧哟、長期相處混巧,這才能叫日常。
而在天天見勤揩、面對面咧党、長期相處的情況下,本來就不可能在話說出口前double check陨亡,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讓你營造氛圍傍衡,加上語言和表情絕對比文字容易出賣你的第一想法,所以沒有以前相處那么充滿「聰明的對陣」感是很正常的事情负蠕。
順其自然的接受就好了蛙埂。
在對話媒介和對話內容變化的時候,比如我現(xiàn)在用電子郵件給你寫這封信遮糖,要回到這種不那么日常的狀態(tài)是非常容易的狀態(tài)箱残。因為這種嚴謹理性的狀態(tài)本來就更適合電子郵件的往來,而一如既往止吁,我能夠從我這種狀態(tài)中獲益被辑,寫出「回頭看那時候發(fā)過的信息,我都佩服自己能寫出那樣的話敬惦∨卫恚」
無論是以前的郵件、還是現(xiàn)在的郵件俄删,我都是我宏怔。我都是真實的我奏路。我都是同一個階段的我。
非要把在郵件里和在微博臊诊、Hangouts鸽粉、短信或電話里用著不同的語氣和遣詞造句方式的我貼上「不真實」的標簽,我會覺得很不禮貌抓艳。
而這位博主触机,她自己其實沒有很清楚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難道對她來說玷或,她現(xiàn)在偶爾還會和她先生互相出題時儡首,兩個人就突然又變得「不真實」、變得「那階段」起來了嗎偏友?
一段關系蔬胯,能夠同時兼具日常和不日常兩方面,兼具任性撒嬌撒潑賣萌和理智對話互相思辨位他,是非常幸運的關系氛濒。
我們應該是為這樣的關系感到感恩,而不是認為某一方面比另一方面更高或者更難得鹅髓。
我希望我表達清楚了舞竿。
而且我感恩我們能有這么幸運的關系。
祝迈勋,沒有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