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原名蔣正涵误趴,號海澄霹琼,曾用筆名莪加、克阿凉当、林壁等枣申。出生于浙江金華,現(xiàn)當代文學家纤怒、詩人糯而。先后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泊窘。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熄驼。
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艾青因病逝世烘豹,享年86歲瓜贾。
艾青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携悯、火把祭芦、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xiàn)出他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憔鬼、光明龟劲、希望的向往與追求。他的詩中轴或,有嚴肅的昌跌、艱苦的藝術實踐,也有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照雁。這一切不過都流露出他最真切的詩情蚕愤。
很多人都知道艾青的成名作是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但卻未必讀過饺蚊。但是這一首短詩萍诱,我想90%的中國人應該都知道。
《我愛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鳥污呼,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裕坊,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燕酷,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碍庵,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映企。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11月17日静浴,首次發(fā)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堰氓。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苹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猖狂地踐踏中國大地双絮。作者和當時文藝界許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漢,匯集于桂林得问。作者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便寫下了這首詩囤攀。
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來作為寄情和傾訴的對象宫纬,其境界極其廣闊焚挠,然而又將這些感情濃縮在10行的詩句里,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漓骚。這首先是因為作者不是從實處落筆蝌衔,而是從虛處落筆,不是直寫自己與土地的關系蝌蹂,而是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只鳥”噩斟,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孤个,渾然不覺剃允。
“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齐鲤、令人心動斥废、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作者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给郊。本來牡肉,鳥聲是優(yōu)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丑罪,但作者卻特別亮出“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zhàn)初期)凤壁、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zhì)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等吩屹,共同作用于鳥兒形象而產(chǎn)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xiàn)力拧抖,從中更能感到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zhí)著煤搜、堅貞和頑強:即使是面對這樣一片浸透著苦難的土地,作者也要無條件地去愛唧席,要永遠不知疲倦擦盾、竭盡全力地去為這片土地而歌唱嘲驾!
正當為作者不斷的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詩篇卻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迹卢,一個破折號之后突出“我死了”辽故,讓身軀肥沃土地。于是腐碱,生前和死后誊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zhí)著的愛症见,這便是生于斯喂走、歌于斯、葬于斯谋作,念茲在茲芋肠,至死不渝。最后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遵蚜?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再回歸到土地這個意象上來帖池,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谬晕,痛苦多于歡樂碘裕,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攒钳;然而帮孔,這畢竟是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不撑,也不愿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后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文兢。表達了作者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焕檬、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姆坚。